华西都市报 -A6 互动-
A6互动
  • ·青年工程师孙才志:年近而立厚积薄发 参与设计多座“超级桥梁”
  • ·长城汽车旗下车型的“一车难求” 背后是产品推动用户粘性增加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青年工程师孙才志:年近而立厚积薄发 参与设计多座“超级桥梁”

  ▲孙才志参与设计的合江长江公路大桥。 受访者供图

孙才志在工作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摄影报道

  29岁,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完成职场积累、寻求事业突破。然而,他才刚刚离开校园、初入社会。2014年,他从西南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省公路设计院)。
  汶马高速汶川克枯大桥、合江长江公路大桥、广西平南三桥、沿江高速两座钢管混凝土桥……7年来,他有幸参与多项“超级工程”,致力于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与研究。
  他,就是四川省公路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四川省钢管混凝土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才志。

在象牙塔里发现工程之美

  孙才志很会读书,可谓学习上的远见者。
  1985年出生的他,在大学本科四年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对工程的认知停留在施工方法层面,是很粗浅的、表面的。“我对桥梁深层次的力学原理了解还很欠缺,有必要读研。”继续深造,这是他对个人知识体系综合评估后的选择。硕士毕业后,他又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继续读博。
  “建桥嘛,力学知识要丰富一些才行。”在大学校园里,他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能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成为一名工程师所需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爱上了自己的专业。
  “用最轻的材质、结构承受最大的力,这是做桥梁设计最美妙的地方。”回想起大学时期参加结构大赛的经历,他不由得提升了语调,眼神也明亮起来。
  或许那里,就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在神州大地画出“超级彩虹”

  2014年毕业后,孙才志进入四川省公路设计院,顶着博士头衔,他却没半点优越感,“精力不如刚毕业的本科生,也没什么经验,压力很大。”
  工作没多久,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座桥——汶马高速汶川克枯大桥。这是全国首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桁梁桥,没有类似图纸可参考,让没有绘图经验的孙才志更加慌张。
  “我只能按照理解来画,画错了就重来。”大概半年时间,没胃口吃饭、睡不好觉,一心只想着完成好设计任务。终于,在前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提交了满意的图纸,为全新桥型的诞生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座桥的技术内涵很丰富,我的收获特别大。”经历了第一座桥,孙才志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多年求学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合江长江公路大桥的设计中,孙才志负责难度最大的结构计算。“这是世界最大跨径的飞燕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受力非常复杂。”他回忆,把所有数据输入电脑算一遍就需要一整晚,他和团队前后计算了半年时间,建立的计算模型超过100个,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论证,不断修正参数,才完成施工图。
  在此之后,孙才志又参与了广西平南三桥(世界已建成的最大跨径拱桥)、沿江高速两座钢管混凝土桥的设计工作。每个工程都是基于多个科研项目的克难攻关,无不推动着国内钢管混凝土桥梁技术的创新发展。

花最少的钱造最好的桥

  2019年,孙才志成为四川省钢管混凝土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他承担了更多研究工作。
  每周一到周五,他都要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周六还要工作一天。外人眼里痛苦的加班,在他看来就是日常。“一天不工作会很难受,在家里磨皮擦痒的,感觉荒废了一天,是不是有点病态了?”孙才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事实上,他现在的状态只是对院里前辈工作习惯的传承。采访中,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一点一滴成长,都离不开老一辈大家、大师的传帮带,我的荣誉都是属于团队的。”
  提及未来,孙才志并没有太远的规划。“做工程不能好高骛远,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桥梁是基础设施工程,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个细节都要做好,真的不能出问题。”如果非要定个目标,他引用了流传于院里的一句话,“花最少的钱,造最好的桥,修更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