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张飞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据水断桥,瞋目横矛”

张飞的武器究竟是不是丈八蛇矛?

电视剧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形象。

  云南石寨山滇墓出土的西汉蛇头形铜叉。

  《三国志大展》上的西汉蛇形铜叉。

  云南李家山出土西汉滇国蛇形铜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吕布手舞方天画戟,关羽使得一口青龙偃月刀,张飞的武器则是丈八蛇矛。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明,“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在与黄巾军交战中,“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各种版本的电视剧中“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的张飞形象也已深入人心。一般认为,除了吕布的戟靠谱一点,关羽、张飞的武器都是小说家的臆想,“关刀”大概在宋代才出现,“蛇矛”则是以讹传讹。不过,成都武侯祠《三国志大展》上的一件蛇形铜叉文物,却有点颠覆传统认知,给张飞的武器提供了另一种合理想象的可能。

张飞的丈八蛇矛就是槊

  张飞的武器究竟是啥样?据正史《三国志》记载,曹操率轻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今宜昌当阳市)追上。危急中,刘备抛妻弃子先撤退,张飞领二十骑断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可见,张飞使用的兵器是“矛”,确凿无疑。正史中的矛是不是蛇矛,演义中的丈八蛇矛又有何依据?其实,小说也不是完全凭空臆造。
  对张飞的“丈八蛇矛”人们有两大争议,一是“蛇矛”指什么兵器,二是“丈八”有多长。现在普遍认为,张飞的蛇矛就是三国时代最常见的长兵器“槊”。《三国志》有张飞“瞋目横矛”,苏轼《赤壁赋》则有曹操“横槊赋诗”,广为流传。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兵》记载:“ 矛 长 丈 八 曰 矟(shuo),马上所持,言其矟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槊,矛也,从木朔声,亦作矟。东汉末年服虔所著辞书《通俗文》称,“矛长丈八谓之槊”。由此可见,“矟”与“槊”同,不过是异体字,都是指长度为“丈八”的一种矛。
  刘熙、服虔与张飞处于同一时代,他们的书中记载的兵器也是汉末三国时常用的兵器。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应该叫“丈八槊矛”或“丈八矟矛”。蛇矛,并非指矛的形状如弯曲的蛇形,而是因为“蛇”与“槊”“矟”音相近,因此槊矛讹传为蛇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蛇矛的“蛇”不仅是因为音近讹传,与“鉈”形近误写也是一个原因。鉈,也作鉇、鍦和矛字旁的椸、柂字等,本义是指短矛,扬雄《方言》称,“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鍦。或谓之鋋。或谓之縱。”“鉈”的反切音是“尝蛇反”,与蛇音近,且形近,蛇矛为鉈矛的误传也极有可能。
  那么东汉三国时期“丈八”又有多长呢?根据考古文物,这个时期最短的古尺是1974年宁夏固原大坑堰东汉墓出土的彩绘骨尺,长为22.95厘米;最长的古尺为1978年于安徽南陵蔴桥乡吴墓出土的漆木尺,长达25厘米。从整个两汉到三国来看,出土的古尺长度更多是超过23厘米,不足24厘米,西晋以后才普遍超过24厘米。以东汉一尺相当于今天的 23 厘米(1988年陕西凤翔唐志庄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度)计算,一丈八尺就是4.14米。很多人可能会怀疑,《三国演义》中张飞身长八尺,高1.84米,挥舞着4米多长的矛,以他的臂长能挥得顺溜吗?他不累吗?就算正史中号称“万人敌”的张飞臂力过人,用4米多长的矛挑刺敌人,这长矛不会弯曲、折断吗?总之,有违力学原理。
  据《明太祖实录》,明初长枪长度为一丈三尺,如果以明代一尺相当于34厘米计算,明初的长枪大约有4.42米,这么长的兵器大概也是明军与蒙元作战中为应对骑兵冲突而制造。嘉靖年间,名将俞大猷在大同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作战时,改造出来的“八步枪”长约三四丈,大概长度在10米至14米之间。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见惯了明军接近5米的长矛,在他眼中,张飞4米多长的矛反而不算长了。
  如果说4米长矛确实夸张,令人难以置信,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张飞的丈八蛇矛长度为一丈八寸而非一丈八尺。还是按照东汉一尺为23厘米计算,一丈八寸约2.5米,如果矛杆长一丈(2.3米),矛头长八寸,矛头不足20厘米,似乎又显得太短了,如果笼统说矛的总长在2.5米左右,还算长度适中。
  因此,有理由相信,张飞使用的武器丈八蛇矛就是矛的一种——槊,也叫槊矛、矟矛,长度在2.5米至4.5米之间。

文学和考古中的丈八蛇矛

  正史记载中也有蛇矛这种兵器,而且就是丈八蛇矛,出现年代距离张飞的时代不远,就在魏晋时期。《晋书·刘曜载记》中,有一名猛将名叫陈安,他是西晋南阳王司马模帐下都尉,后来拥兵十余万,自封雍、凉、秦、梁四州州牧和凉王,被前赵刘曜擒杀。陈安使用的兵器就是丈八蛇矛,史书中称他在格斗中,“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陈安死后,民间《陇上歌》歌咏这位壮士,“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骣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说是前赵将军平先与陈安三次交手,才夺下陈安的蛇矛,陈安武器被夺后,丢弃战马藏匿山中,最后被俘斩首。
  关于陈安使用的武器,还有其他版本的《陇上歌》作“丈八长槊左右盘”,陈安的蛇矛到底是矛形如蛇,还是槊矛的异写,不得而知。不过唐宋以来诗词中,“蛇矛”“丈八蛇矛”倒是很常见,名家笔下也比比皆是。那时还没有《三国演义》,这些名家也就不可能受演义的影响。
  唐代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有“丈八蛇矛出陇西”;皎然诗有“胸中豹略张阵云,握内蛇矛挥白雪”;李绅诗有“龙节双油重,蛇矛百练明”;温庭筠诗有“蛇矛犹转战,鱼服自囚拘”;杜牧诗有“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宋代宋祁诗有“列侍百重围虎戟,酣歌丈八忆蛇矛”;徐积诗有“文章馀事能用兵,蛇矛丈八折羽旌”;周邦彦诗赞薛侯马“蛇矛丈八常在手,骆马蕃鞍云锦袍”;元末明初张以宁诗有“丈八蛇矛石二弓”;凌云翰诗有“丈八蛇矛成武功”;明代宋濂诗有“欹石排蛇矛”,“蛇矛犀甲八扎弓”等;李梦阳诗有“毒弩蛇矛”,“蛇矛卧地刀剑芜”等;清代钱大昕诗有“十决蛇矛逐贼忙,黄沙埋骨路茫茫”;俞樾诗有“既怜重如挽牛弩,更讶轻若盘蛇矛”;黄遵宪诗有“手执蛇矛长丈八”……这里只是列举一些有名的代表诗人,还有很多提及“矛”的诗,如果为了与龙剑、虎戟、犀甲、牛弩、角弓、兽盾等兵器对仗,矛必然是“蛇矛”,矛长必然是“丈八”。
  古诗中引用蛇矛的事例很多,有的是方便对仗,但不完全是为了对仗,或为了诗歌韵律需要。而现实中必然有这样的兵器,如带龙纹或龙形的剑,带虎纹或虎形的戟,牛角弓、犀皮甲等。这么多诗人引用,说蛇矛仅仅是槊矛或矟矛的讹传,或矛的俗称,也很难令人信服,是矛则称矛,是槊则称槊,称为蛇矛,更多的因素大概还是以矛头的形状而言。
  关于蛇矛的形状,成都武侯祠《三国志大展》上的一件蛇形铜叉,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解读。这柄蛇形铜叉虽然是西汉时期文物,但汉末三国时代,张飞如果用类似的兵器也不足为怪。
  而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的西汉滇国蛇头形铜叉,高30厘米,圆形直銎,銎部浮雕为蛇头,眼睛外突,蛇口大张,前伸的蛇信扩展为分叉的前锋。圆形銎下端安装上木柄,就是一件与矛类似的兵器。从另一柄西汉滇国出土的蛇头形铜叉可见,兵器整体呈蛇头形,叉体如蛇口吐出的蛇信,椭圆筒状銎面饰有蛇鳞纹。这种蛇形铜叉矛类武器,前锋分叉,它的杀伤力可能比一般的直矛还大,可以说是古代的“仿生兵器”,也可能是由农具或者生活用具演化而来,除了用作实战,也可能作为仪仗礼器使用。蛇是凶毒之物,人类对蛇心怀恐惧与崇拜,拟蛇形打造武器,似乎能增添几分神力。 封面新闻记者文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