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会客厅-
A12会客厅
  • ·重大毕业生自创汉服品牌:赋予传统文化流动的生命力生命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重大毕业生自创汉服品牌:赋予传统文化流动的生命力生命力

瞳莞汉服。

刘玲和家人。

刘玲

刘玲在研究汉服制衣。

  

国潮人

@

新时裳

  “后人说起我的时代,总爱说边关风雪、汴梁笙歌,那时的中原熙攘繁盛,她年少天真的子民,也曾拥有汗透轻衫的相遇,露湿晴花的早晨。”这是瞳莞汉服工作室拍摄的短片《如梦令》的开头,18分钟的短片展示了词人李清照人生故事的数个瞬间,制作精良程度让网友不禁调侃:瞳莞是被制衣耽误的影视公司。
  短 片 背后,瞳莞汉服创始人刘玲带着团队研究查阅了五代末年到南宋所有墓葬资料,才得以通过还原数十套汉服,展现宋士文人渡江前后服饰的变化过程。
  许多人好奇,一个汉服商家为何要花这么大心思做一个短片?刘玲回答:“汉服对我而言更多是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种方式。”
  章 服 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从大学汉服社团的热爱研究,到初创时一台缝纫机的打拼,再到2021 年 3 月线下实体店营业,刘玲内心的追求一直没有变: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汉服上流动起来,并把这份生命力传承下去。

大学时:竹林“论道”汉服

  刘玲与汉服结缘于举国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看见网上热议:中国礼仪小姐应该穿什么衣服?有人说旗袍,也有人说唐装,但刘玲总觉得差点意思,“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承载更多文化意象的服装。”
  于是,尚在重庆大学读书的刘玲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汉服社,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研习汉文化,因为总是聚集在重大A区的竹林,有人笑称他们像是竹林七贤在论道。
  “那时候想穿汉服,但是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又特别贵。”由于当时汉服太小众并且市场太小,刘玲不得不开始自己动手设计。服装设计这一领域,对于当时大学主修建筑专业的刘玲来说不难涉足,于是她开始仿照古装电视剧里的服装造型设计制作。
  最初,周围的朋友委托刘玲帮忙制作同款,后来她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到汉网论坛上,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喜欢,订单逐渐增加,刘玲也赚到些零用钱。在汉网论坛那一方小小的角落里,同袍们互相分享交流,刘玲在那里看到了汉服的价值和潜力,也坚定了自己要做汉服的决心。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对汉服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些影视剧中,所以大家开始自发地做这方面的功课,也转向寻求博物馆的帮助。”刘玲从“小白”开始,不断学习研究古代服装文化和现代服装产业文化,并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和生产销售中。在之后的三四年时间里,陆续有博物专业和服装专业等从事相关研究的朋友加入进来,才逐渐打造出今天瞳莞汉服这个品牌。

创业初:始于一台缝纫机

  “瞳莞汉服始于一台缝纫机,逐渐发展成小工作室,然后大工作室,最后成为今天的公司化运营。”刘玲作为瞳莞汉服的创始人,在创业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十几年的兜兜转转,曾经有着相同热爱的小伙伴许多已经离开了汉服圈,而她依然还在坚持。
  一开始,刘玲的父母觉得她“不务正业”,直到她婚礼时,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汉服礼服亮相,父母才真正理解。“在那样一个场合,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汉族人,穿着自己民族的礼服,完成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个仪式。”刘玲的中式婚礼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在现场气氛烘托下,无需言语,刘玲父母也明白了女儿的理想和坚持。
  婚礼上的一个细节,刘玲至今清晰记得,常作为趣闻轶事分享给朋友。刘玲是腊月里结婚,汉服穿了里三层外三层,另有一对新人,新娘穿着西式婚纱,在寒风里瑟瑟发抖,“我就很淡定从容,当时酒店有好几场婚礼,但是大部分宾客都被我们婚礼现场所吸引,相比西式婚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真的很棒。”刘玲说。
  2012年,刘玲把瞳莞汉服从重庆搬到成都并成立了工作室。那时候工作室仅仅只有几个人。经过三四年的打拼,瞳莞工作室逐渐壮大,发展出设计、生产、客服三个工作板块,共有20名左右员工。2017年,刘玲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以前的工作室变成了自己的工厂,线上有电商经营,线下也迈出了实体体验店的第一步,过往种种辛苦都有了回报,一切向好,未来明朗。

细考究:复原汉服精髓

  在汉服刚刚开始发展时,年轻人大多没有技术,没有把自己喜欢的汉服设计做成成品的能力,老裁缝有这个能力,但做出来的东西大多不符合年轻人审美。“比如当时流行的就是红配黄的曲裾,热闹的番茄鸡蛋配色。”刘玲说。
  为了弥补这种割裂,瞳莞汉服通过对历史文物的考究复原,表达出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独特理解。“我很深刻地知道我要做什么,我想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融会贯通。”刘玲很注重复原,从出土的文物开始,研究它的版型和搭配,再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刘玲认为,现在大部分时装是短平快,一个版型就好了,而刘玲想做的是从最基础的研究版开始,“从出土文物研究开始,变成现代能穿的服饰,我们就要去研究版型,去和穿着重新搭配研究,然后再把我们新的理解融入到设计中去。”刘玲说。
  慢工出细活,一套产品从立项到上新前前后后可能要花半年的时间。去年瞳莞推出的宋制“如梦令”系列,从预告片开始就备受期待。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宋代衣服的特点,刘玲及其团队把五代末年到北宋再到南宋时期能找到的所有墓葬资料都找了一遍,梳理那个时代服装的内外层次和穿衣场景,结合现代消费者的穿衣场景需求进行整合再推广,光是前期的研究就花了一个月。
  “不流俗,去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是我们的品牌所坚持的东西。”刘玲表示,瞳莞想做的就是附加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服饰里。

对话
想让汉服行销世界

  封面新闻:做汉服和做时装相比,最大困难是什么?
  刘玲:汉服涉及的每个朝代,每个款式都有它的独特性,它的做工包括很多细节都是不一样,比较难的地方是前期研发这一块,这跟时装不一样。我们会去研究一枝花开放的姿态,一只鸟飞翔的角度形态,鸟在云里穿梭时和云的互动关系,研究这些东西怎么更灵动、更美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封面新闻:你对汉服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刘玲:我想把贴有中国标签的东西行销世界。服装是一张名片,承载了我们的一些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汉服作为一张国家文化名片打出去,让大家都能理解原来中国人是这样子的,中国的服装那么美丽灿烂。
  封面新闻:对未来的规划有哪些?
  刘玲:线上争取更多的曝光,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今年可能要努力开发适合更多人的衣服,比如说做童装。线下希望把体验店打造成为成都最好的体验店。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见习记者 赵紫萱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