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

“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新华社发

  

让法治更好守护
  “少年的你”
  自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这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节日“礼物”。减轻学业负担、治理校园欺凌、防止网络沉迷……两部法律针对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为未成年人织牢防护网。保护孩子,就是呵护我们的未来。用法治的力量为成长撑起一片晴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据新华社
  又是一年“六一”时,作为孩子,儿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礼物,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得到家长的“特赦”,能多上网玩一会。
  如今的孩子们,还没学会认字,可能就先学会了上网。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岁—10岁。
  玩游戏、看直播、为明星投票成为了孩子们在网络上的主要娱乐内容。不可否认,互联网成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一掷千金”为主播打赏等问题也屡见报端。

漏洞
多平台体验青少年模式:易绕过、不良信息仍多、交易转账不设防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漏洞仍多:在登录时未设置强制实名认证程序,令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青少年模式可自设密码、随意开关,对持有手机的未成年人效果不佳;青少年模式开启后仍能浏览涉黄、恐怖类不良内容;青少年模式下转账、充值、理财等功能对未成年人全不设防……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可轻松绕过。部分APP上,用户只需自行输入四位数密码即可自由开启或关闭青少年模式,此模式约束力对自己控制手机的未成年人大打折扣。
  记者还发现,登录QQ、微信、快手、小咖秀等软件时,初次注册并未强制要求实名和年龄认证,易导致用户真实身份与年龄不明。专家告诉记者,当前部分带有一定强制效果的青少年模式大都建立在实名认证年龄的基础上,有的还将模式设置为按用户年龄条件强制开启,但如果年龄等关键信息不明确,青少年模式将形同虚设。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难挡不良信息泛滥。在百度贴吧切换至青少年模式后,涉黄漫画和话题讨论、恐怖短视频等均可正常浏览、参与。
  微信读书APP并未明显标注如何切换青少年模式。其上架的漫画电子书中存在露骨涉黄画面,毫无门槛。记者发现这些漫画电子书阅读量有的高达10万次以上。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对充值、转账、贷款、理财、商品买卖等交易行为未进行适当限制。在QQ切换至青少年模式后,会员钻、游戏充值、群收款、理财通等功能均可正常使用,并未对交易金额做出限制。微信也一样,切换至青少年模式后,转账、拼多多等交易、支付相关功能均可照常使用。
  记者还发现,在B站(哔哩哔哩APP)会员购一栏上架的手办商品中有部分形象不雅、形体暴露,商品讨论区大量不雅内容十分露骨。这些商品和页面均未对未成年人设置浏览、购买门槛。

思考
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 究竟“卡”在哪?

  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了解到,“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互联网企业专设‘护苗’工作站点”是今年“扫黄打非·新风2021”集中行动的重要内容。受访专家表示,当前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存在多方面原因。
  ——流量利益诱惑大,网络平台动力小。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告诉记者,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客观上会带来流量,推高网络平台的广告估值,让其获利增多。如果严格设置青少年模式,就可能直接影响平台获利。“平台往往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漏洞,让未成年用户‘钻空子’”。
  ——现有青少年模式下内容吸引力不强。“目前,青少年模式下内容比较枯燥、单调,难以吸引青少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当前不少平台青少年模式下内容重复度高、可看性弱,难以激发青少年兴趣,更难以真正起到引导其成长的作用。“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和服务高度匮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认为,当下部分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像是被逼“交作业”,少有创意和诚意。
  ——制度配套协力不够、平台运营方社会责任心不强。蒋俏蕾等多名专家表示,要完善青少年模式仍缺少一些重要制度配合,比如内容方面更明晰的分级制度、对平台运营方“青少年模式”更具体的评估和追责制度等。

声音不能完全指望网络平台自查自纠效果 青少年模式亟需提质增效

  “网络不良信息的反复刺激会使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引发心理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何蕊芳表示,近年来由于网络不良信息导致的青少年心理疾病逐年上升,一些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质量攸关青少年身心健康。
  专家表示,网络平台不能将打造青少年模式视为应付差事的“公关之举”,应携手监管部门等各主体从内容、技术、机制等方面不断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优化。
  佟丽华、蒋俏蕾建议重视在青少年模式中做“加法”,推动青少年模式下的网络内容创作、输出,真正以未成年人的视角打造“青少年模式”,以健康、有趣又富有教育性的优质内容来解决“青少年不看青少年模式”的现实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关振宇建议,不能完全指望网络平台自查自纠效果,应用底线思维前置考虑不良信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以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完善。
  “要杜绝刮风式、运动式执法,唯有常态化、法制化监管才能形成长期震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可考虑出台“青少年网络使用管理条例”,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惩戒措施进一步具体化,落地落实。
  综合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等

聚焦疫情防控
广东5月31日新增11例本土确诊病例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6月1日通报,5月31日0-24时,广东省新增11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1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广州报告。新增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广州报告。截至5月31日24时,广东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68例(境外输入1035例)。目前在院75例。
  5月以来,全国多地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与此同时,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也在加速推进,单日最高接种量突破2000万剂次。
  端午节假期临近,本土疫情形势如何?假期出行如何做好防护?6月以后疫苗接种如何持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3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进入5月以来,全国连续18天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多个省份。疫情呈现出传播速度较快、毒株传播力强的特征。
  “要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措施,控制中高风险地区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阻断疫情传播;落细、落准社区防控要求,切实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管理、健康监测、物资保障等工作;强化‘外防输入’各项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米锋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派出工作组,赴广东指导疫情处置工作。
  本土多地疫情也促使更多公众接种新冠疫苗。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5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63917.2万剂次,疫苗接种加速大规模推进,5月以来平均每天接种1247万剂次,是4月份的2.58倍,单日接种最高超过2000万剂次。
  近日,个别地方发布公告称,6月9日前应该完成接种第一剂次的新冠疫苗。对此,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表示,为保证公众能够按时完成全程接种,获得更好保护,按照技术方案,对近期接种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6月10日至6月30日,将主要针对已经接种过第一剂次的对象人群集中开展第二剂次接种。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比如出国、疫情防控等原因,还可以接种第一剂次疫苗。7月以后,将继续全面有序推进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的接种。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