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成为“春风第一枝”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7次修改报纸大样 临聘“特约评论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成为“春风第一枝”

▲这是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光明日报》和修改过的清样。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 (资料图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在光明日报社的社史展厅里,陈列着7张报纸大样的改样稿,泛 黄的纸页上,留有鲜艳的红笔圈改痕迹。1978年5月11日,7次改样的内容见报——当天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余年。文章后来被称为“春风第一枝”,以“政治宣言”的姿态,发出思想解放和时代转折的先声,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回头再看,这场讨论是党的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的里程碑事件,成为党和国家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影响和推动了解放思想的整个进程。

一个人的勇气

  事情可以回溯到更早之前。粉碎“四人帮”后,社会思想依然普遍困惑,禁锢难以消除。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了“两个凡是”论调。
  “不可思议”,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的胡福明想了很久,决定批判它。“如果承认‘两个凡是’,那就意味着中国停滞不前、寸步难行,阻挠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在这里。”
  拿起笔来当“武器”,胡福明没跟任何人商量,“决定一个人写,文责自负,一人做事一人当”。
  1977年5月,胡福明开始着笔。一边陪护妻子治病,一边在医院走廊的微弱灯光下,或蹲在地上,或趴在凳子上,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里,关于实践的理论论述一条条找出来参阅。
  前后修改三次,当年8月下旬,他完成了8000字的初稿,拟定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年9月初,胡福明把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哲学组编辑王强华。
  很长一段时间,此事杳无音信,胡福明的担忧更甚。“如果被当成反党、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在当时的中国怕没有比这个罪名更大的了。”
  直到四个月后的1978年1月,胡福明终于收到回信。来自王强华的亲笔信回复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说什么,我们知道,要用,请胡福明再作些修改,“不要使人产生马列主义过时论的感觉”。里面还有登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两份报纸大样,时间注明“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四日”。
  此后,稿子反复修改多次。王强华也对文章提出“更贴近现实,更有战斗力”等新要求。

一群人的战斗

  1978年4月上旬,经过近3个月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定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第77期上发表。但《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很重要,在副刊上发表分量不够,太可惜了,要作为重要文章放到第一版上发表”。
  4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开会的胡福明被邀请到光明日报社,与杨西光、王强华、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和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一起,当面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
  “大家讨论了很多,杨西光最后讲了修改意见,我归纳起来是两点。”胡福明说,“第一点,要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战斗力;第二点,要仔细推敲,防止授人以柄。”
  会后,胡福明搬到招待所,继续修改文章。“这次又改了六七遍。杨西光很重视这篇文章,把它作为改变当时《光明日报》面貌的开始。”胡福明说。
  直到“五一”劳动节将近,胡福明临返南京前,杨西光告知他,文章还要请中央党校帮助修改,并请中央有关领导审定。
  而后,文章送到时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等人手上,经斟酌修改,最终在4月底定稿。
  定稿后的文章并没有第一时间刊发在《光明日报》上。1978年5月10日,在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的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出版的《理论动态》上,首次刊出这篇文章,文末注明“《光明日报》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做了些修改。”
  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向全国全文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
  有意思的是,《光明日报》上并未出现胡福明的名字。原来,杨西光曾同胡福明商量:“文章公开发表时,不署你的名字,用‘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我们没有约你写这篇文章,是你自己投稿的。我现在就聘请你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你就是《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你看怎么样?”胡福明当即答道:“很好,只要文章发表了,能起更大的作用,目的就达到了。”
  对比胡福明的原标题,《光明日报》的刊发内容,在标题上增加了“唯一”二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三人改稿时所加。”胡福明强调说:“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解释说,“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础,而在修改过程中又融入了集体智慧。”
  平地惊雷,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轰轰烈烈拉开序幕,解放思想的号角就此吹响。

“争”出来的思想路线

  “战斗”必定是硝烟弥漫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面世的当天,就有人给《人民日报》打电话,指责这篇文章理论上是错误的,政治上很坏很坏,给这篇文章扣上了“砍旗”的政治大帽子。
  还没来得及注意到这篇文章的邓小平,听说“吵起来”后,才翻看文章,并在后来表达了坚定支持的立场。
  此时,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恰好在筹备中,有人不同意会议文件中某些符合实际的新提法。邓小平得知后指出,“这是一种思潮,我一定要讲话。”
  1978年6月2日,在“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激烈争斗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批驳了“两个凡是”思潮,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是否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并且进一步阐明,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紧张忐忑许久的胡福明,从广播中听到邓小平的此番讲话后,心里的大石头算是落地了。“我听得出,小平同志的讲话旗帜鲜明地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并不甘心马上低头。6月15日,彼时分管宣传工作的一名中央领导人,召集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负责人开会。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他指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单位负责人党性不强,把关不严。在讲话中一再点“特约评论员”的名,进行批评指责,下达“下不为例”的禁令。
  鉴于此,邓小平又采取了行动。7月21日,他找当时的中央宣传部负责人谈话,讲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经过,并对这位负责人提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第二天,邓小平还找到胡耀邦谈话,鲜明地表示支持他推动的这场讨论。
  当年8月19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再次说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驳不倒的。”
  9月中旬,他又在东北三省沿途讲思想路线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批评了思想僵化现象,分清了什么是真高举、什么是假高举。
  “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现在党内外、国内外很多人都赞成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大家知道,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吗?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所谓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此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负责人纷纷表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1978年9月下旬到11月,有21个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发表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谈话,出现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局面。
  这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他鲜明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并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从结果来看,思想路线是“争”出来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的话,成为历史新时期的“醒世恒言”,也是对历时半年多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作出的最好总结。
  邓小平的这次讲话,也成为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标志着党和国家翻越了解放思想的第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