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5 社区-
E5社区
  • ·4万彭州人幸福到“家”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助力丹巴“乡村振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办事不再“东奔西跑”

4万彭州人幸福到“家”

“城南邻里人家”内部环境。

  5月27日,记者从彭州市致和街道获悉:近日,彭州“城南邻里人家”在致和街道清林社区正式和市民见面。对周边4万余名居民而言,它的“开门迎客”意味着办事不再“东奔西跑”,幸福感来得既“突然”又实在。

居民办事不再难
服务周边4万居民

  “城南邻里人家”是一处750平米的社区公共空间,地处致和街道清林社区“地盘”,但覆盖居民却不限于此,附近护贤、清洋、连封、百祥社区居民都在其服务半径内。近日,邻里人家正式启用,居民直言“幸福到家”——他们的喜悦源自它带来的方便。在这里,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大学生创业补贴、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社会保障卡人社功能激活、社会保障卡归属地转入、社会保障卡人社交易密码修改、重置社会保障卡挂失、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劳动争议调解、特殊人员门诊医疗救助、特殊人员非“一站式”住院医疗救助等事项都可办理,彻底告别了过去办事“东奔西跑”的日子。
  “东奔西跑”听似夸张,实则实也。过去10年来,致和街道金彭湖周边洋气的小区拔地而起,置信逸景苑、香颂苑、丹郡湖岸、赛纳花苑……数万居民将家安到了这里。但略显“尴尬”的是,居民的服务阵地却没有跟上,各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依旧留在原地,没有一同“进城”,这样居民办事的距离就远了。而且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之前,致和街道城市片区的社区界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不甚清楚,去党群服务中心办事还容易“走错门”。就拿清林社区来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一处安置小区内,位置相当“隐蔽”,居民日常办事面临的麻烦相当不少。
  居民在哪里,社区服务就跟到哪里。去年,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后,致和街道以主要道路为脉络,理清了各个城市社区的治理边界。与此同时,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服务点的计划也逐渐从设计蓝图变成了施工图。多方考察,最后选定了置信逸都城下沉广场750平米的商铺,经过数月废寝忘食的奋战,集党群服务、文化展示、阅读交流、特色商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与广大居民见面。

“公益+微盈利”模式
提供多元化服务

  邻里人家,其装修风格也如同居民“家”一般温馨。外观融合了彭州白瓷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内部空间装修别具风格,一进门就是亲民化的居民办事服务点,墙上醒目地写着清林社区的党建文化品牌——“和美亲邻·闻清而致”,既包含了“致和”“清林”元素,又寓意着亲清的政商关系、亲清的干部形象、和美的邻里关系。
  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城南邻里人家开设了巧姐调解、法律服务、中医坐诊、志愿服务等多个项目,一室多用。特别是“书记沙龙”“琴风雅韵”“小小蒲公英”3大品牌活动倍受大家追捧。“书记沙龙”让村(社区)书记聚到一起聊治理、谈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琴风雅韵”开展古琴培训,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小小蒲公英”是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针对儿童开展亲子陪伴等互动活动。多功能活动室作为舞蹈室、公益电影厅、培训室等面向社会大众预约使用。“这里打造得这么好,有朋友来,我都愿意带她们来逛逛。平时社区举办活动,我也会积极参加。”致和街道清林社区居民刘悦开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清林社区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城南邻里人家的全面运营和管理,并与第三方组织、企业开展合作,采取“公益+微盈利”模式,为居民提供多种生活服务,增加社区收益,再反哺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造血功能。展示金丝皇菊、桂陶、白瓷等产品的彭州十三品的展区、5/5咖啡、印巴文化主题商品的植入,都让社区看到了前景跟“钱景”。接下来,社区还将依托打造的“城南创星空间”,孵化培育一批居民喜闻乐见的“明星”书记、本土讲师,宣传推介社区好故事、好产品等,提升影响力,聚集人气活力,打造“直播型社区”。
  “打造城南邻里人家是我们‘有意为之’,将党群服务阵地设在商圈中心,弥补了城市商圈党的阵地覆盖不足的问题。引入办事功能也给居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方便。目前除了能办理村(社区)一级事务外,我们正在对接相关的部门,力争让更多的便民事项下沉到社区,为南部新城居民做好服务。”彭州市致和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后是助力产城融合发展,借助邻里人家这个平台为天府中药城产业功能区做好宣传服务,同时为城南片区城市产业与居民生活融合发展,探索党建引领的新路径。”
  据悉,彭州致和街道接下来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邻里活动,以小微商业将邻里人家与广场、逸都城串联起来,并营造出更多网红打卡、运动休闲新场景,探索“广场经济”“邻里集市”模式,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优化功能品质,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