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43县、3413万人提供双水源保障
这是11月6日在泸定县泸定水电站库区拍摄的“引大济岷”工程取水口大致方位(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11月7日上午,将大渡河水引入成都平原的“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雅安市天全县召开。“引大济岷”工程总工期为8年,取水点位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坝址上游3.5公里处。工程分总干线及南北两干线,通过绵延260余公里的隧洞、管线等设施,引水至距都江堰水利枢纽直线距离100余公里和40余公里处的两个交水点。
作为四川省“一号工程”,其对四川构建现代水网、保障水安全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大济岷”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骨干水网工程之一,是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四川现代水网体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开工建设将构筑起“双水源保障、双水脉畅通”的千年水网新格局,对保障成都平原经济区水安全、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大济岷”工程所承载的战略定位与工程特质,也使其在国内外同类调水工程中展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与系统性创新。
现场,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杜鹏介绍,其独特性在于“引大济岷”是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中的东西骨干通道(20条)之一,直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为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43县、3413万人提供双水源保障,构建“岷沱涪区域西水东引大通道”,是四川省“六横六纵”骨干水网的核心横向输水动脉。
从创新维度看,该工程首次在四川构建起跨流域、双水源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格局,开创了区域水资源“韧性配置”新模式,使成都平原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由单一岷江水源的90%提升至97%,农业灌溉保证率达到80%。
同时,通过与三坝水库、李家岩水库等调蓄工程协同调度,实现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生态补水与应急备用四大功能一体化运行,显著增强供水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引大济岷”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树立了新标杆。由于线路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工程采用全地下隧洞方式实现无害化穿越。
杜鹏特别提到,32.8公里隧洞深埋于邛崃山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下,地表临时施工占地仅0.92公顷,实现生态红线“零扰动”穿越,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
工程建成后,将如何优化四川省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对未来应对极端干旱天气、保障区域水安全又有何深远影响?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引大济岷”工程作为四川水网“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渡河丰富的水资源引至盆地腹部地区,连通大渡河—玉溪河—岷江;再以都江堰、玉溪河灌区输水网络为纽带,加强与市县水网工程的互联互通,结合供水区水源调蓄工程建设,织密水网之“目”,打牢水网之“结”,实现多级联动、系统调度,全面激活“岷、沱、涪”流域水动力条件,显著提升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
工程实施后,“引大济岷”与都江堰灌区将形成有机整体,协同构建“双源互补、互为备用”的供水体系,全面优化四川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工程年均供水15.23亿立方米,惠及8市43县(市、区),服务人口超3400万,不仅大幅提升供水保障水平,更将在应对持续干旱、突发水危机等极端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底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柴枫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