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74年了,你的老屋完好
  • ·“梦核”风太治愈
  • ·以匠心之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向达州籍志愿军烈士钟登华报告:

74年了,你的老屋完好

钟登华的老屋主体保存完好。

钟其林(前)讲述陈文菊捐出房屋的往事。

  10月25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消息,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工作有了新进展,8位志愿军烈士身份得到确认,其中一位来自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名叫钟登华。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通过多方寻找,最终在达州市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找到了钟登华的亲属。
  “这就是钟登华的老屋,74年了,没有倒。”11月3日,大竹县庙坝镇大全村一组,钟登华的侄子钟其林指着一座三开间的土墙老屋说,他没见过伯父,但听过伯父和伯娘陈文菊的故事,“这座老屋,我们后辈轮流守着,是想给他留下一个落脚点,等他‘回家’。”

偷偷离家瞒妻参军报效国家


  1951年春天,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中,国家号召青年参军报国。
  彼时,钟登华与陈文菊新婚不久,妻子已怀有身孕。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伯父离家时,伯娘根本不晓得,追问家里的老人,才知道他当兵去了。”钟其林没有见过钟登华,但经常会听伯娘陈文菊念叨往事。
  “伯父要去当兵,家里人不仅瞒着伯娘,还瞒着爷爷。”钟其林说,陈文菊听说钟登华去了朝鲜,变得沉默寡言,有段时间整夜整夜睡不着。
  陈文菊2014年去世,享年87岁。生前,她总爱回忆那段日子。“伯娘说,那年她每天都在等,等娃娃出生,等丈夫的消息……”钟其林说。
  1952年冬,钟登华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时,他们的儿子已出生,取名钟永时。“当时有人劝伯娘改嫁,她特别生气,说等把儿子带大再说。但没想到,后来发生了意外。”钟其林说,钟永时5岁时意外落水,高烧不退,最终夭折。
  儿子夭折那年,陈文菊几近崩溃。巨大的打击,让钟登华的父亲无法承受,最终因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据亲属们回忆,之后,在钟登华母亲的反复劝导下,陈文菊最终同意改嫁,此后在黄家将两子一女抚养成人。
  “陈文菊一生承受着丧夫丧子的锥心之痛,却从未抱怨过钟登华的选择。”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她懂钟登华当初离家参军的隐瞒,是不愿让她承受离别之苦;她懂钟登华的奔赴,是为了守护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小家。“这份‘为国舍家’的情怀,让钟登华的牺牲更显沉重,也让烈属的伟大更触人心弦。”

铮铮铁骨参加作战壮烈牺牲


  “伯娘虽然时常念叨,但从不抱怨。”钟其林回忆说,陈文菊讲述当年的往事时,多次提及钟登华的好友文模安。“伯父羡慕文模安当了兵,曾在无意间给伯娘说他也想去。伯娘没想到,后来他真的去当兵了。”
  “文模安,我们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陈文菊的大儿子黄依富今年69岁,对钟登华十分敬重,忘不了母亲时常念叨的名字。“文模安当兵前是民兵连连长,钟登华是连队里的民兵队长。后来,两人成了战场上的战友,都是抗美援朝烈士。”
  入伍后,钟登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7团担架连。战场上,担架连是“生命线”,他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抢救伤员,与死神赛跑。
  1951年12月18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377团担架连的部分战士奉命直接参战。钟登华冲上前线,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据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找到的史料记载,钟登华1951年12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铁原郡作战牺牲。
  “村里的老人对钟登华有印象,但见过他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人世了。”陈文菊的女儿黄依琼说,据村里老人讲述,钟登华参军入伍前当过民兵队队长,他身材魁梧,嗓门大,饭量也大。“他和母亲一样,特别喜欢吃豆渣粑和苞谷粑。”
  钟登华亲属们讲述的往事,在历史资料中得到印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查询1982年2月2日编印的《四川省大竹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发现,钟登华、文模安均在这份名录中。文模安来自大竹县姚市乡建福村,比钟登华早1个月参加革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7团担架连任班长,1952年8月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2年12月3日被377团政治处批准为烈士。

代代传承英雄家风影响后人


  虽然钟登华牺牲时年仅24岁,但其家风深远影响着后人。
  据后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钟登华为躲国民党“抓壮丁”曾藏身寺庙;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他与老乡文模安并肩作战,血洒战场。
  “伯父那辈人,讲的是忠、义、担当。父亲说,我们村是个光荣村,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就有6人。”钟其林的父亲钟登才,生前经常给后辈们讲,要发扬好拥军爱军的优良传统,尽量多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团结邻里。”钟其林说,他经常用老一辈的话教育后人,也会给儿孙们讲老一辈的故事。
  陈文菊是从大全村钟家改嫁到土主村黄家的,当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挨着妹妹家”,“姐妹之间能有个照应”。改嫁后,她主动向村集体捐出自己居住的房屋,建议村集体分配给一位没有房屋的退役军人居住。如今,斯人已逝,人去屋空。这栋土墙房屋,由后辈们义务照管,主体至今保存完好。
  “母亲在世的时候给我们讲,她当年住的房子,是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帮忙修建的,她改嫁了,有房子住了,捐出来理所当然。”黄依琼说,母亲经常告诫后人,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要把老一辈的优良作风继承好。
  采访过程中,黄依富、黄依琼兄妹俩,与钟其林一同站在黄依富家的院坝边,目光一度同时聚焦在不远处陈文菊的墓碑上。
  坟头前方,山峦起伏,如同沉默的守望者——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了山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业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