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飞图据2025青葱青年影展组委会
电影《香魂女》海报。图据谢飞微博
电影《黑骏马》海报。
图据谢飞微博
电影《湘女萧萧》剧照。
图据片方
1905年冬,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前门大观楼放映,开启了用光影讲好中国故事的世纪征程。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9亿元的全球总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电影的魅力。
两个甲子之间,从黑白默片到IMAX巨幕,从单一类型到多元宇宙,中国电影走过了蜿蜒而壮阔的征途,每一次飞跃都源于一群人的集体创造与智慧沉淀。他们的故事,是解读中国电影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密码。
即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帧心”——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聚焦国内知名电影人,揭秘电影幕后的故事。拒绝浮光掠影,对话行业亲历者,寻找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既守护传统又勇于革新的足迹与身影。
120年,造梦不止,追梦之旅,一路同行。
1942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代表作有《黑骏马》《湘女萧萧》《香魂女》《本命年》等,曾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再次说明,中华优秀文化是巨大宝库,青年导演可从中挖掘资源,未来会走得越来越坚实。”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说。
作为中国电影圈举足轻重的前辈,日前,谢飞现身2025青葱青年影展(烟台)。一头银发,格子衬衣、阔腿裤,83岁的他给人“正青春”之感。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帧心’——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小组采访时,关于电影的话题,谢导毫不设限。
谢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其作品《湘女萧萧》等,隽永深刻。
1986年,谢飞以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萧萧》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湘女萧萧》,获得第3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美国发行放映的电影。
40年后,谢飞重返电影拍摄地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短片导演杜维康将这一过程拍摄成40多分钟的短片《重返萧萧故乡》,并在2025青葱青年影展(烟台)期间进行首次播放。
谢飞说:“《萧萧》是1929年写的小说,写了100多年前的故事,我们40年前把它拍完,去年又去拍了拍摄地的变化。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用故事片和纪录片讲述这些历史,也是对文化、历史、艺术的记载和延续。”
40年前,谢飞对《湘女萧萧》交付真心,用心打磨,让该作品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前辈谢晋经常对我讲,要拍留得下去的电影,后几代人还爱看还感动,而不只是今天的人喜欢。要拍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也看得懂的电影。”他说。
作品获得观众喜爱,收获口碑和市场的认可,对导演而言是一件欣慰的事情。但从新人到拍出佳作之间的那条不算短的路,到底要如何走?谢飞建议,年轻导演在关注身边事、眼前事之余,可以多挖掘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经典作品已被时代筛淘后沉淀下来,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像沈从文、鲁迅、张爱玲、巴金、曹禺等人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矿藏。”
“‘《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什么这么火?因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被世界所接受。”谢飞强调说,年轻导演“应该放眼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藏,去积累自己的创作素材和资源,这样跨出的每一步才会比较坚实。”
如今,83岁的谢飞虽已退休多年,但仍活跃在与电影相关的事业中。接受记者专访时,他思维依然活跃,表达欲依然旺盛。他的微博、小红书、B站、豆瓣等社交平台,依然保持着频繁的更新频率,内容围绕他挚爱的电影。如此次青葱青年影展,他就在微博更新了9宫格照片。在豆瓣网,他拥有近10万关注者,最新一条影评,是力荐学生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
当被问及是否还会考虑再执导或监制电影时,谢飞坦言不会了,整理资料和书籍才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事。
如今,谢飞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观影频率,但地点不再局限于影院,在家看片也是他喜爱的方式。他提到自己的学生、导演滕丛丛的电视剧作品:“像《我的阿勒泰》这种文化气息浓厚、情感描述缓慢的影视作品,就不一定适合在影院看。”
谢飞认为,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发展过程中,《神女》《小城之春》等影片都是经典之作。“经典作品不一定是当年特别卖座的,而是从长远来看有文化价值的作品。”
在技术快速迭代、创作多元化的当下,许多学生、创作者面临很多困惑,如何能像《湘女萧萧》一样,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拍
出几十年后都能被记住的作品?
谢飞以亲身经历举例:“我当学生时,看电影和拍电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随着网络发展,电影从胶片转向数字拍摄,他给学生的建议也变为:“看视频、做视频,看影视作品、做影视作品。”他认为,视听写作课程应该进入中小学课堂、并在高中普及,之后部分有视听编导才华的人再进入高校进行系统学习。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谈及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谢飞认为这是网络时代数字革新的挑战。国外已有奈飞、迪士尼、派拉蒙等流媒体平台,他认为,中国电影人、制片人不要紧盯着影院电影。
谢飞列出一组数字:2024年全国电影票房425.02亿元;截至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5亿元。他认为:“对于从业者来说,不论短剧、长剧,新出现的形式都不能拒绝。为什么要拒绝微短剧?不要觉得微短剧讲不好故事,不一定。”
“任何创作者都不要拒绝新的事物和新的形式,而要适应。电影必须成为一个商品,必须出现在人的视野里,才能被看到。”谢飞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
新闻记者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