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广元市苍溪县一片丰收景象。刘彦谷摄
9月23日,农民在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进行晒丰收巡游。 新华社发
9月23日,在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举行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活动上,人们在参加捉鸭比赛。 新华社发
成都桂花巷,市民用手机拍摄盛开的桂花。雷远东摄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刚刚过去的9月23日,我们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秋分也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亦暗含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水,气温也随之下降,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长江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已降至22℃以下,进入了真正气候意义上的秋天。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丹桂飘香、蟹肥菊黄,都是对此时景象的美好描述。
赏桂寻香,成都人首选新都桂湖。桂湖园中的桂花,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栽种。花朵小巧如粟,色泽淡雅似金,香气清幽绵长,令人心旷神怡。在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前那株600多年树龄的金桂,更是诗意盎然。那芬芳,正如同诗中所述:“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秋分的“平均”特质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此时既没有盛夏的燥热,也没有深秋的寒意。冷饮冻品不再诱人,一杯温热淡茶刚刚好。天府绿道上,正是骑行好时节;山区密林中,红叶已层层点染。大自然在此时卸下“极端”,以最平和的姿态拥抱人间。我们正好可以调整身心,整理心绪,轻装前行。
古人将秋分视为“阴阳相半”的平衡点,既象征耕耘与收获的协调,也呼应“春种秋收”的农耕智慧。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陆续成熟,呈现“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的丰收图景。2018年,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基于自然时序与丰收喜悦的深度契合。
川蜀好丰景,天府庆丰收。秋分正值四川“三秋”(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阶段,各地抢收水稻、玉米,播种冬小麦,推进油菜育苗。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设于德阳市罗江区,集中展示全国最先进的农机装备和农业新技术。在新装备示范作业区,无人驾驶水稻收获机与运粮车协同作业,展现出我国无人农场装备的最新成果。稻田摸鱼、瓜果采摘等农事体验活动,将传统农耕文化转化为文旅资源,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对四川而言,秋分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转换节点,更是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交融的重要契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传统农业长期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力有限。如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高效”正在给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加上新的注解。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渐盛,故雷声收敛;天气转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并用细土封住洞口,以抵御寒气;此时降雨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沼泽与水洼逐渐干涸。三候之变,揭示出万物在阴阳流转间的能量转换,也呼应《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邃哲思。
作为秋季的中点,秋分体现出一种“适度”之美。它处于夏热与冬寒的过渡阶段,既不炽烈,也不酷寒,臻于“致中和”的理想境界。《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秋分,正是这种天地平衡、万物有序的生动写照。
秋分也展现出自然规律中盛衰相生、循环往复的辩证思维。阳气自春分萌发,至夏至鼎盛,于秋分始衰,阴气渐起。这一此消彼长的过程,契合《道德经》“物壮则老”的辩证观,也提醒人们常怀忧患意 识 。 秋 分 之后,万物收敛、蓄藏生机,为越冬默默准备。庄子所谓“鹪(jiāo)鹩(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与之异曲同工——倡导顺应天时、知止知足,避免过度索取。从本质上讲,这正是中国人对平衡之道、循环之律与和谐之美的深刻理解与持续追求。
接纳循环,敬畏平衡。秋分也在提醒我们:沉下心来,感悟自然,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生生不息。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