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运-20。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绰号“胖妞”、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受访者供图
空军中校陈思麒不会忘记自己首次单飞的每个细节——机轮离地时驾驶杆的颤动、机身升空后轻巧穿过云朵。万米高空,朝霞就在眼前,他终于抵达云端。
“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作为中国空军首位“90后”运-20机长,出生于湖南岳阳的陈思麒尽管已执行过无数次飞行任务,但他依然会为这个人生的历史时刻澎湃不已。
于陈思麒而言,选择成为空军飞行员、成为重型运输机飞行员、成为能参与联合作战的飞行员——这3次重要选择,以首次单飞为分界线。
“青春的梦想不再仅仅追求个人喜好,而是将为国家和行业创造最大价值为考量。”这个夏天,陈思麒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是梦想将你淬炼成更好的自己吗?”9月上旬,西部战区空军某部,一位刚入伍的新兵问他。
“不是,是实现梦想的这个过程。”陈思麒话音刚落,远处的停机坪上,一架运-20腾空而起,冲上云霄。
18岁那年,陈思麒兴冲冲地给自己理了个寸头,拿着空军招飞表格往桌上一拍,对父母说,“来,签字,我已经报名了。”这是他为自己作出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陈思麒总说,这颗梦想的种子是在不经意间种下的。因为父亲是一位运输机飞行员,所以他的童年记忆中,有一柜子叠放整齐、沾着机油味的飞行服,一枚枚已擦到褪色的任务纪念章,还有一次次听到任务就转身离开的背影……
陈思麒想要走上和父亲同样的路。于是,他在小学时就开始搜集空军航空大学的入学标准,在成长中将青春的目标逐渐具象化为能越过木马的体能、能看清视力表朝向的目力,以及一张张能超过历年分数线的试卷……
“从3岁到现在,我的理想就是做空军飞行员。”直到现在,陈思麒都记得自己反复阅读过的一本关于世界空战的书。全书围绕飞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发展,勾勒出无限蓝天上的雄浑画卷。“书里提到的王牌战斗机飞行员,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终,陈思麒的少年梦想在迈入空军航空大学时如愿,虽然人生道路愈发广阔,但当再一次面对重要的选择时刻,他需要考虑得更多。
2015年,因为训练成绩突出,陈思麒有机会主动选择未来机型。终于,他无比靠近了驾驶战斗机的少年梦想,但父亲却建议他选择大型机。
这位有着30多年飞行经验的运输机飞行员太清楚,如果说战斗机是“尖刀上的舞蹈”,那么运输机就是“制胜的脉动”,是战斗力可持续的保障。
陈思麒沉默了。熬过十几年的坚持、万里挑一的选拔、入校后现实的淘汰率,当真正站在壮志凌云的跑道头,他却最终在短暂挣扎后,放弃年少时“独行侠”的英雄梦,走进了大型机的驾驶舱。
“那次选择让我对青春有了更精准的定位。”陈思麒开始明白,个人梦想永远服从于整个空军事业的发展。“建设强大的战略空军,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运输机飞行员,我要成为其中之一。”
如今,陈思麒时常感叹自己的幸运,赶上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他先后完成运-7、运-8、运-9到运-20的改装,在他20多岁时,就已经比父亲退役时还要多掌握一种机型。
“真就是一种幸福,老一辈飞行员经常会露出羡慕眼神。”对此,陈思麒将几代运输机的更迭概括为既换机、又换代,那是从仪表座舱到玻璃座舱,从钢索传动到电传飞控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 大 型 军 用 运 输 机运-20——“鲲鹏”正式列装部队。陈思麒到机场接机时,听到发动机的声音由远及近,像滚雷声一样越来越大,“国之重器”的气势扑面而来。当他第一次坐进运-20驾驶舱,看见屏显上清一色的中文时,一种无以言表的自豪涌上心头。
于陈思麒而言,“鲲鹏”是可靠的战士,是他的战友。如同记得自己首次单飞的每个细节,陈思麒能讲出运-20带给他的每一个骄傲时刻。
“飞跃同样距离的海外目标,可能老一代运输机需要两三天,但运-20能朝发夕至。”陈思麒说。
这样的自豪也是所有国人共有的。
“当我驾驶运-20飞出国门,才知道何为代表中国。”2020年,陈思麒第一次驾驶运-20飞赴境外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要在一天内在多国完成蛙跳式飞行。时间紧迫、条件复杂,但当“鲲鹏”凌云,所有顾虑都因飞机可靠而精准的表现消散。落地后,当地华人华侨、中方工作人员激动地迎上来,欢呼着给陈思麒戴上花环。“大家都拥上来围着‘鲲鹏’,特别是垂尾部分的国旗合影。”
“飞机是你们自己造的吗?”每到一个目的地,常常会有外国工作人员询问。
“百分之百中国设计、中国制造。”陈思麒总会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自豪地回答,“但随着航迹越来越多,问这个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了自己的重型运输机。”
在陈思麒的书柜里,摆放着许多奖杯、奖状和证书。其中,连续两次获得空军重要演训任务的“首创奖”,就是他第三次重要选择的成果。
由飞行员向参谋人员的转型,陈思麒将其概括为时代需求和个人经历叠加下的顺势而为。在面对如何加强对空运投送力量统筹运用的现实需求时,他开始带领团队攻克规模瓶颈,探索指控效能的提升路径。
这是一条新的成长道路,最初也让陈思麒受到父亲的质疑。
“我爸觉得任务重大,我无法承担,还可能影响飞行。”这一次,陈思麒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仅因为身边并肩作战的战友,更因为他相信,在和平年代的军事创新中,驾驶着最先进飞机的飞行员,应该勇敢走出驾驶舱,承担更多责任。
选择不意味着成功,是坚持让选择具有意义。
面对推进空运投送质效的大课题,陈思麒与临时组建、平均年龄27岁的6人小组开始攻坚。从规范各单位运输需求的提报单开始,最终协助指挥员完成整个战场的机动指挥。
此后,在实践中被证实有效的做法还在迭代。陈思麒与几名工程师协同,用软件工厂的方式开发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这套系统在当年的演训任务中,因为大幅缩短任务周期而大放异彩。
渐渐地,陈思麒对运输机飞行员在未来战场的角色定位也有了新的理解。在他看来,运输机飞行员必须具备极强的联合意识,做到“升空即联合”。“我们在空天战场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反应与操作,向管理与决策发展。”
这也是陈思麒和组员当下的新课题。
“其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飞行员,初心不改,但会随着知识阅历的丰富、祖国的需要、组织的培养,主动调整自己的成长线路直到最佳。”顿了顿,陈思麒补充道,“我就选择了制胜蓝天的成长道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邹阿江梁家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