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标价20多元的面,毛利剩一块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标价20多元的面,毛利剩一块钱

盘点“外卖大战”下的餐饮小店生存账

漫画/杨仕成

  当前,线上餐饮市场烽烟四起,平台间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巨额补贴被当作“武器”,市场份额成为“战场”,消费者的注意力沦为“筹码”。低价狂欢看似热闹,却正在把中小餐饮商家推向生存危机。
  20多元一份面,商家毛利仅一块;有消费者堂食时,也会点外卖。所谓低价“红利”背后,是商家在补配送、补新客、补神券中稍有不慎就会“出单不出利”。
  值得警惕的是,平台借助算法与流量牢牢掌控着商家的“生存命门”。谁不跟补贴,订单量便骤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中小商家不仅难以积累资金持续经营,甚至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关店。
  餐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从街头巷尾的早餐铺,到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店,餐饮业的多元生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需求,更承载着地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
  守住多元,守住烟火气,才能让中国的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百味共荣。
  最近一段时间,数以百万的餐饮商家卷入以“补贴”为名的漩涡。在这个当口,许多中小餐饮商家要同时面对两道选择题:外卖生意,做还是不做?做的话,卷还是不卷?
“不参加补贴活动,流量立即减少”
  “看似是平台出几百亿在补贴消费者,但商家却出了大头。”说话间,李新宇打开了某平台的商家后台,向记者展示起外卖订单的“B面”。他在河南商丘经营着一家韩餐店,堂食与外卖各占日常流水的一半。
  软件页面显示,一份定价为21.8元的拉面,外加2元包装费和5元配送费,订单价为28.8元。消费者用完11元的“补贴”后,实际支付17.8元,可商家到手仅有11.33元。
  “这份面成本大概10元,我们堂食定价17元,毛利7元,可到了线上,毛利只剩1块多了。”他计算着。
  仔细一盘,记者发现,消费者从平台领取的11元补贴中,商家需要承担7元,平台仅承担4元的“神券”。再细分,商家补贴的7元,被拆成3份:新客立减1元、减配送费3元和3元“神券”。
  除此之外,商家还需向平台支付服务费,即商品定价加外包装费(21.8元+2元=23.8元)的23%。这笔订单,李新宇需向平台支付5.47元服务费。
  “那为什么不关闭优惠补贴呢?”记者问道。
  “关闭补贴就意味着订单量减少。我们做过这样的测试,头天还有30单左右,一旦不参加平台补贴活动,第二天就会下降到只有几单。要么保订单量,但挣得少,要么挣得多却出单少,横竖都吃亏。”李新宇有些无奈,“平台的算法细则是个‘黑箱’,平台也不会明说是因为商家不参加活动,所以流量减少。”
  “原来,店里在美团和饿了么上的订单量是七三开,5月才在京东上开了新店。当时,只要有新店入驻京东,地推就给中间人300元介绍费,京东补贴力度最大时,一度订单量比美团还高,最近两个月订单量又降了下来。美团在骑手运力、运营等方面布局比较完善,出单还是靠它。淘宝闪购近期势头虽然比较猛,但我们在小城市,‘体感’有限。”李新宇分析着“战局”。
  “引入新的竞争总归是好事。平台现在是在争夺消费者,未来或许也会变成争夺商家。那时,商家或许能喘口气。”他对未来有着更多期待。
“顾客来堂食,也要点外卖”
  一样不满平台“预计收入”的还有开包子铺的张士友,他已经在天津南开区经营了近20年的社区店。今年的“外卖大战”着实让他摸不着头脑。
  “原先我们平均每天出100单左右,最近4个月,订单量能到150至160单,周末甚至能到200单,店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可收入没怎么增长。”老张有些苦恼。
  他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起一个稍显极端的订单:一两猪肉包子12.9元、一个五香茶叶蛋3.73元、外加一瓶可乐4元,包装费2.2元,共计23.18元,商家对顾客的活动补贴为15.08元,优惠后金额为8.1元。而这8.1元扣除向平台支付的佣金、配送服务费和其他支出三项之后,最后的预计收入仅2.82元。
  “也不是说每一笔订单都这样,但极端订单数量在增多,有的消费者甚至到了店里也点外卖,然后直接堂食,花三四块钱就吃顿20元的午餐。”老张苦笑说。
  正午时分,记者在他的店里点了二两包子、一碗粥。店里为数不多的桌子还有几张空着;门外,红黄蓝相间的骑手们焦急地等着出餐,坐在两个场景间的老张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放弃做外卖,实属卷不起”
  同样是经营“社区店”,在青岛开饺子馆的刘丽显然没有那么多烦心事。眼下,能把堂食生意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3月刚开新店时,我就尝试做外卖,平台的活动也积极参加,但是光出单不挣钱啊,一个月算下来还得倒赔点钱,只好把网店给关了。”刘丽的店里还雇了几个包饺子的人,一个月人工支出1万元左右,另加每年4万元的房租,水电这些小开支她都没有细算过。
  “社区店做的是‘回头客’生意”,能“拴住”附近几个小区的食客,对她而言就足矣。
  “有的顾客也问我为什么不开个外卖店,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专门建了个微信群,只要生意忙得开,我们两口子就轮流给附近的街坊把饺子送上门。”刘丽讲着自己应对外卖需求的办法。
  几个街区外,王鹏程正在自己的川味馆跟几个做短视频的哥们商量着,如何把店里的沸腾鱼拍成“爆款”,以吸引顾客来“种草”打卡”。
  做餐饮的头几年,他一直深耕外卖业务,去年年底才决定要“转型”堂食正餐。在他看来,聚焦线下既是大环境使然,也是事业道路上应该做的新尝试。
  “做外卖头几年还能挣到钱,近些年很多商家一下子涌进平台,竞争开始变得异常激烈,平台佣金比例也一路水涨船高,卷到最后不挣钱了就盘算着换个赛道。”王鹏程说,“前几年,我和平台还签订过5%的佣金协议,现在我做自配送都涨到了接近10%,周围签订平台配送协议的商家已经涨到了20%以上。”
  谈到“外卖大战”,王鹏程在线上既不愿开启商家补贴,也不想参加什么平台活动,只想给“回头客”多提供一个选择。
  “做餐饮,流量就意味着生意,原先做外卖要投推广费,现在我做短视频一样要投流、找达人,不过是换了个赛道尝试。现在大家都说餐饮行情不好,可依然有餐饮门店‘一号难求’,我也希望能借助流量,既做好品质,也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意。”王鹏程坦言。
声音
单量暴增而营收停滞
——中国餐饮产业研究院院长谈“外卖大战”影响
  “‘外卖大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餐饮市场‘内卷’,使价格体系与行业结构面临失衡风险。”中国餐饮产业研究院院长吴坚说。
  7月以来,我国餐饮市场收入增速同比下滑,行业指数持续走低,风险信号不断累积。
  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平台补贴大战带来的“虚高繁荣”有关——平台补贴在未显著提振整体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改变了消费选择,将线下堂食客流转移至线上,吸引了对价格较敏感的增量订单,一些企业出现“单量暴增而营收停滞”的怪象。若这一趋势得不到扭转,行业一定时期内或将面临“利薄、风险加剧”的严峻局面,值得警惕。
  比如,有火锅品牌集团上半年关闭88家门店,门店数量首次出现收缩。有的百年老字号企业,营收利润双降,利润大幅下滑。
  吴坚认为,“外卖大战”对餐饮业的影响不容小视。在外卖平台的流量算法和补贴规则下,平台扣走大量“流水”,加上原料、房租、人工等成本,不少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有的甚至“越爆单,越亏损”。同时,补贴资源过度向头部品牌集中,导致行业生态发生变化,特色餐饮店铺等多元化主体受到冲击,价格体系与行业结构面临失衡风险。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起草了《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保护经营者自主定价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公开透明、增强各方协同。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并施行《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倡导平台合规自律,规范收费行为。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