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曾经的学生考上大学 他“家访”还塞五百元
  • ·四川廉政瞭望杂志有限责任公司车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九头身裁判”9月再来成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位村小退休老师的“托举”:

曾经的学生考上大学 他“家访”还塞五百元

  方友泽“家访”时塞给刘桂英的500元钱。

  刘桂英初中毕业后回学校看望数学老师方友泽。

  还有几天,刘桂英将开启她的大学生活。从宜宾市兴文县银鹤村,到位于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这个18岁的女孩不仅将走出大山,更用知识敲开命运之门。
  8月25日,开学前几天,当刘桂英在为新生活期待又焦虑之时,曾经的数学老师方友泽敲开了她家的门——这是一次特殊的“家访”,退休的村小老师,来到已经毕业6年的学生家中,祝贺她考上大学,叮嘱她好好学习。临走时,方老师还塞给她500元。
  四十多年前,19岁的方友泽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回银鹤村教书;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与昔日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他选择尽自己的一份力,鼓励她走出去完成大学梦。

双向奔赴的师生情“每个学生,他都记挂在心”


  虽然已经小学毕业6年,但刘桂英一直记得教她数学的老师方友泽。
  那是在兴文县麒麟苗族乡中和村的四望小学,中和村、银鹤村的孩子们都在这里念书。“我们这个地方,师资短缺,他同时肩负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同是银鹤村人,刘桂英从小就听身边的长辈说起方老师,“他从外面读了书,回到我们村里,一直教书到退休,是全村公认最值得尊敬的老师。”
  刘桂英说,方老师不仅教过她,还教过她的父亲,“可以说,我们两个村的好多人,都是他的学生。”在刘桂英印象中,课堂上的方老师很严肃。有一次,她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打了手心,“很痛的,现在都还记得。”不过,方老师从不“记仇”,每次在路上碰到学生,他都会打招呼,“他会问你去哪儿,顺路的话,还会带你一程,特别亲切。”
  毕业后的数年里,师生之间仍然双向奔赴。初中高中都住校的刘桂英,周末、节假日回家偶尔碰到方老师,两人会相互询问近况;在村里的酒席上遇到,刘桂英会特地上前打招呼,而此时,方老师会很自豪地跟同桌人介绍“这是我以前的学生”;初中毕业时,刘桂英也特地回到母校,看望了方老师……“他不仅问我,也会问和我关系好的其他同学的情况,每个学生,他都记挂在心里。”

6年后的突然家访他塞给学生500元匆匆离开


  今年高考,刘桂英考入了西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录取通知书寄到后,她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份喜悦。“老师不仅给我点赞了,还连续评论了两次,看得出来,他是真的为我开心。”
  大学开学时间是9月3日,最近,刘桂英也在为新生活做着准备,心中有期待,也有不安。
  8月25日一早,方友泽从兴文县的家,骑摩托车半个多小时,回到银鹤村,敲开了刘桂英家的门。
  “前一天,方老师就问了我的时间,说要来看看我。”当时,家里只有刘桂英和奶奶两人。她忙着为老师泡了杯热茶,洗了李子。然而,方友泽却只顾着说话。
  除了叮嘱刘桂英好好学习,争取考研外,方友泽也像长辈一样“啰嗦”了起来。“他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些经验,也提醒我在大学里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轻信他人。”刘桂英说。
  “啰嗦”一阵后,方友泽便急着要走。他喝了一口茶,站起身,突然往刘桂英手里塞了一卷钱,便匆匆离开。
  刘桂英数了数,有500元。“比较意外,也非常感动,虽然说钱不能代表什么,但的确我还很需要。”
  方友泽清楚刘桂英家里的情况,他说:“她家里条件不好,上大学的钱还是申请的贷款,我希望能够尽我最微薄之力,帮助一下她,鼓励她完成这个大学梦。”

“托举”过多位学生只为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方友泽这样的举动,女儿方女士并不惊讶:“我们(村)这边比较偏远,对于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他一直都这样做。”在方女士看来,一向寡言的父亲,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村小——毕业后选择回到村里,在教学岗位上一直坚持到退休。
  方友泽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生,19岁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村里教书。
  “我想把我所有的知识,用在穷山村里,帮助我的弟弟妹妹们走出去。”方友泽还记得,那时教书,学校是生产队的公房,一个人教两个班,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元。直到1992年,他才转为公办教师。后来,村小合并成了现在的四望小学。曾经,身边也有不少人动员方友泽出去打工,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四十余载。
  刘桂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了她和方老师的故事,截至8月28日中午12点,获得17.9万点赞。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和老师的温暖点滴。
  方友泽却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看来,帮助学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已退休三年,他仍心系教育。
  如今,方友泽还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资助着两名高中生。他说,今后还会继续关注刘桂英的学习生活。“这算是作为老师的一个小小托举吧,希望他们以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够了。”
  方友泽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了刘桂英。她说,会在大学好好提升自己,毕业后,她也会考虑回到村里,“像老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尽一份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实习生李可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