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测明代状元杨慎或曾走过
泸州市叙永县新发现的茶马古道航拍图。
刻有“万古不磨”的石碑。
当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穿透山林中缭绕的晨雾,照耀在泸州市叙永县的田野上,这座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核心腹地、素有“鸡鸣三省”“川南门户”之称的边城,便在初秋的微凉中缓缓醒来。此时,来到叙永县正东镇普市村和阳坪村的乡间,在树木掩映下,一段段蜿蜒的古道便映入眼帘。
如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正在四川如火如荼进行之中。今年5月,在泸州市叙永县开展的“四普”工作中,一段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茶马古道遗址重见天日。在历时20多天的沿线清理和勘察后,最终揭露出一条长约2.7公里、平均宽约2.3米的石板古道。
“专家推测,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云南时,可能曾取道于此。”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叙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黄英将这条古老道路上的珍贵遗存缓缓道来。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往来要道。岁月流转后,这段古道早已不见络绎不绝的行人,只剩石板间清晰可见的马蹄印,似在证明这条道路上曾历经的商旅频繁。
站在位于叙永县正东镇的茶马古道上,微风轻拂,卷起石板间的尘土,显示出这段古道曾被泥土覆盖。在过去数月中,这条沉睡了百年的古道,在文物普查者和当地群众开展的古迹清理与保护中,终于洗刷岁月的尘埃,露出真实的样貌。
普市村,自明清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关隘节点之一,现今普市村、阳坪村的地界上仍留存有关于古道的石碑、清代石桥、摩崖石刻以及建筑构件等大量历史痕迹。而此次新发现的茶马古道遗址位于叙永县正东镇阳坪村9社、普市村11社,建成于明、清时期,呈南北走向。经勘测,古道由长宽不等的块石铺就而成,最宽处达2.8米,平均宽度2.3米。“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连续绵延2700米,起于普市村崖头上,经关口延伸至阳坪村9社的老板坟。”
黄英说,该古道80%以上的路段宽度达2.3米以上,符合中国古代官道标准,部分路段宽度甚至达到2.8米,远超普通山间小路的规模,石板间的马蹄印清晰可见,证明曾长期有马帮驮运货物通行。同时,该路段与已发现的赤水河沿岸茶马古道遗存形制一致,且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叙永至云贵的咽喉地带,符合历史上盐茶贸易的路线记载。
“在清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枚‘乾隆通宝’铜钱、‘万古不磨’石碑、‘遵示勒石’石碑等重要实物资料。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认定这段古道并非普通山道,而是明清时期盐茶贸易的官道遗存,也是叙永县目前形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路段之一。这段新发现的茶马古道,对研究川黔滇茶马古道交通网络和盐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黄英说。
当脚步来到普市村的入口处,一块刻有“万古不磨”四个大字的石碑,矗立在此方天地间。“平坦处所无论生熟田土,均须除留余地一二尺或三五尺……”,碑文中依稀可见这些字样。黄英提到,“万古不磨”石碑的立碑年份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其上记载了清代地方政府对官道的维护规定,包括修缮责任、通行规则及违规处罚,说明该路段是官方管理的交通要道。
而在古道上发现的另一块“遵示勒石”石碑,立碑年份为道光丁未年(1847年),也是记录当时官员对于道路的管理。黄英说,在石板的缝隙中发现了“乾隆通宝”铜钱,推测是盐商或马夫遗落,可以印证清代此地有商旅频繁往来。
在古道的中段还发现了刻有“江西地界”的长方体石桩,但四川与江西相距甚远,此石桩不应是标注地界,又是作何用途呢?“我们推测其应为界桩,说明该段可能由江西盐商负责维护或修建,可以证明古代盐运受到官方的严格管控,反映了古代盐业贸易中的地域分工和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
黄英介绍,据《直隶叙永厅志》《叙永县志》和明代史料记载,该路段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盐商从叙永出发,经普市(古称“普站”)至雪山关,再通往云贵。“专家推测,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云南时,可能曾取道于此。”
“明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卫,其往返川滇的路线中,叙永段是重要节点。”黄英说。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自2023年底“四普”启动以来,文物普查工作者们前往人烟稀少的荒野山林,或偏远的古村老宅,找寻文物的足迹。当文物普查者来到山野中时,生活在这片土地、熟悉周围环境的当地村民,也成为了文物线索的提供者。
文物普查离不开公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这一点在叙永茶马古道的发现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黄英提到,这段沉睡百年的古道得以“重见天日”,源于阳坪村9社社长田凯华在日常巡山时的敏锐发现。原来,田凯华在管理林场时注意到这些地表裸露的特殊石板,联想到祖辈口传的“盐马古道”传说,这一重要线索的上报,也直接促成了这段古道的发现。
“在整个发现过程中,当地村民也展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有30余名当地群众自发加入初期古道清理工作,更主动提供文物资料线索。”黄英回忆说,此次在古道上发现的“万古不磨”记事碑、“江西地界”石碑以及一枚圆形方孔钱币“乾隆通宝”等实物资料,都是当地村民协助专家们找到的。
如今,这段历经沧桑的古道,让人们得以窥见历史中的商旅往来和市井烟火。黄英说,目前已初步完成2.7公里古道的全段清理,完成该段古道的走向、起始点位、经行点位、道路长宽度等资料的测量整理工作,文献系统梳理工作也在开展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图据叙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