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编造传播“大熊猫被虐待”视频 一对夫妻获刑
  • ·消防员冲进火场废墟为老人找回40余万元现金
  • ·安岳发现“九龙浴太子”石刻?当地:实为现代雕刻作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编造传播“大熊猫被虐待”视频 一对夫妻获刑

二人当庭承认为博取流量,在网上看到什么就播什么

  6月26日,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白某某、徐某散布“大熊猫被虐待”虚假信息案。 图据都江堰市人民法院

  一条条精心剪辑的视频,一场场情绪激昂的直播,编造传播“熊猫机构虐待大熊猫”“科研人员电击取精”“做非人道熊猫活体实验”“活体取熊猫下丘脑制药”等谣言,最终在法律的审判下被彻底戳穿。
  近日,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散布“大熊猫被虐待”虚假信息的案件,两名被告人分别获刑。7月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独家对话此案承办法官,揭开这场以“爱国宝”为名的流量骗局。
  

以“爱国宝”为名
多次散布大熊猫被虐谣言

  这场闹剧始于2023年3月,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前后,白某某发现,自己在直播间谈论关于大熊猫的话题时,流量十分可观,还会收到粉丝打赏。
  尝到甜头的白某某和丈夫徐某,开始在直播间里以“爱国宝”为名,发布关于大熊猫的谣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地下室,里面的液氮用于电击取精、抽骨髓、打血洞、活取下丘脑。”“‘五张一侯’把大熊猫拿去做非人道熊猫活体实验”“活体取熊猫下丘脑制药”“出卖熊猫给美国人获利,熊猫专家在美国有豪宅”……他们传播的内容中,主要包括大熊猫科研单位虐待大熊猫、大熊猫饲养单位利用大熊猫牟利等。
  直到被抓获前的一年多时间里,白某某、徐某开设的直播和制作的短视频,在网络疯传。经公安机关鉴定,截至两人到案,相关虚假视频累计播放545054次、转发1245次、评论9521条、点赞46404次。
  积累足够人气后,两人将黑手伸向现实世界,煽动网民对大熊猫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投诉、举报、辱骂。
  今年2月,白某某、徐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起诉。6月26日,都江堰市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

  
夫妻分工明确
账号被封就“换一个号”播

  庭审中,白某某和徐某都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万分。
  白某某供述,她退休后,在多个社交平台做主播,从中获取收益。另外,通过粉丝打赏也能获取一定费用。
  “关于那些信息,都是我从网络上看到后,就直接在直播间直播,也没有核实过信息的真假。”白某某供述。比如,她看到网上有人说一只大熊猫一生只能生3到5胎,“我觉得野外取精会影响野外种群的繁育,就在直播上反对。”白某某还承认,自己从来没有研究过大熊猫繁育知识,“我也不懂,但是网络上都这么说,我也这么说。”
  在白某某直播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其丈夫徐某主要担任“直播间管理员”的角色。徐某到案后供述,当白某某直播时,他就负责在直播间“踢出”反对者。
  记者了解到,两人的社交平台账号此前曾多次被人投诉举报而被封,不过,他们并未在意,称“换一个号直播就可以了”。
  博取“流量经济”称不说熊猫悲惨就没收益法庭审理认为,二人明知大熊猫被虐待不是事实,仍然持续传播此类信息,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账号“流量不断”,从而牟利。
  徐某供述,他们不断转发传播此类信息是为了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我们不说熊猫悲惨、被打被虐待,就没有那么多人看我们的直播。”
  白某某则称,自己看到过相关单位发布的辟谣声明和大熊猫生活照片。“我知道熊猫没有那么惨,很多都是虚构的,但是我如果不讲熊猫处境堪忧、电击取精等话题,就没有流量,也就没有直播收益,所以只有继续在直播间传播这些话题和内容。”
  对编造、传播谣言,煽动网暴大熊猫专家,二人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虽然清楚这些谣言和行为可能对被造谣者造成伤害,但出于“流量焦虑”,仍然会持续传播这些话题。
  

犯寻衅滋事罪
二人认罪服法分别获刑

  6月26日,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该案。庭审中,白某某和徐某对自己的行为给相关人士造成的伤害表达了歉意。
  法院认为,白某某、徐某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二人的行为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构成寻衅滋事罪。
  法院依法判决,白某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徐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二人认罪服法,当庭表示服判,不再上诉。
  “这起案件中,二被告人为一己私利散布虚假信息,割裂了社会信任,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让无辜者承受网络暴力之痛,让专业繁育机构的心血毁于谣言之中。”该案承办法官、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副院长王瑶说,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次转发信息,都应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网民在享受自由表达权利的同时,更应履行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义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