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尘埃落定》剧照。图据四川人艺
远眺卓克基土司官寨。杨博摄
卓克基土司官寨。图据文旅阿坝微信公众号
□周旭
川西高原的风裹挟着千年沧桑,掠过卓克基土司官寨斑驳的石墙。这座由碉楼围合而成的四合院落,犹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巍然矗立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西索村的山岗上。它曾在烈火中涅槃重生,也留下过红军长征的铿锵足迹;而当作家阿来的笔墨在稿纸上流淌,这座官寨更以魔幻的姿态跃入其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文学世界。
2003年,同名电视剧在此实景拍摄,镜头下的官寨将文字中的土司世界具象呈现——斑驳的石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精美的雕花梁柱重现了昔日的辉煌。剧集的热播,让更多观众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段尘封的土司传奇。文学与影像的双重演绎,为这座古老官寨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多元对话。
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286年,堪称嘉绒藏族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整座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四组碉楼围合成一座1500平方米的封闭式院落。6层石砌建筑高达25米,5400平方米的空间内分布着63间功能各异的屋室。工匠们以木石为笔、黄泥为墨,砌筑的墙体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棱角分明,石块间的缝隙紧密如刀削,无声诉说着嘉绒藏族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
1935年7月,这座古老的官寨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红军领导人率部进驻,官寨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指挥所,红军在此与藏族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如今,官寨内仍保留着当年红军使用过的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
1936年,一场大火吞噬官寨。两年后,在土司索观瀛的主持下,官寨得以重建。浴火重生后的它,既保留了藏式建筑的雄浑古朴,又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
走进官寨,仿佛步入一座时空交错的迷宫。底层是牲畜圈,二层是锅庄室,三层是土司办公区,四层为家眷居所,顶层则是庄严肃穆的经堂。经堂内酥油灯长明,藏香缭绕,佛像静谧庄严;土司居室里,精美的藏式家具、华丽的装饰,无声诉说着往昔。墙壁上色彩绚丽的壁画、线条流畅的木雕,以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为题材,镌刻着嘉绒藏族的文化密码。大量留存的文物古籍,更使这里成为研究藏族历史的珍贵宝库。
在创作《尘埃落定》时,阿来曾多次走进卓克基土司官寨。他穿梭在曲折的廊道间,抚摸着冰凉的石墙,感受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散发的历史气息。官寨的建筑布局、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都为他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养分。
小说中,阿来以“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了康巴藏族土司制度的兴衰。书中对土司官寨的描写,几乎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文学再现:高大坚固的城墙、神秘奢华的居室、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在现实与想象的融合中,构建出一个既魔幻又真实的土司世界。读者仿佛跟随“傻子”少爷的脚步,在官寨的巷道中穿行,见证麦其家族的荣辱沉浮。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结尾那场焚毁麦其土司官寨的大火,与1936年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真实火灾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熊熊烈火中坍塌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尘埃落定》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后,卓克基土司官寨从川西秘境跃升为文化地标。无数读者怀揣着对小说的向往,踏上这片土地——在官寨的巷道中寻找书中人物的足迹,在经堂前感受宗教仪式的庄严,在土司居室触摸昔日的岁月。
电视剧版《尘埃落定》选择在此实景拍摄。镜头下,斑驳的石墙、精美的雕花梁柱,将文字描绘的土司世界生动呈现。随着剧集热播,更多观众循着画面来到官寨,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如今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更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
《尘埃落定》与卓克基土司官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影视与建筑的关联。它们如同相互缠绕的藤蔓,一条扎根于文艺的沃土,一条深植于现实的高原,共同绽放出嘉绒藏族文化最绚丽的花朵。若想读懂这段跨越时空的传奇,不妨走进卓克基土司官寨,在历史与文艺的交汇处,寻找属于自己的“尘埃落定”。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