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王珮瑜对话传习志愿者:
王珮瑜回答传习志愿者提问。
图据瑜音社 邵云飞
传习志愿者卓诗程 陈羽啸 摄
7月2日下午,在成都锦城学院锦城剧场举行的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第二场讲座中,著名京剧演员、余派老生、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珮瑜用且谈且唱的方式,亲自示范京剧的唱腔韵味,为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讲座结束后,成都锦城学院四名青年传习志愿者从各自的关注点出发,向王珮瑜请教。
谈学习
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建议孩子学龄前就播撒种子
第一位志愿者是来自2023级播音专业的李卓阳,她对京剧非常感兴趣,但担心自己已19岁了,现在开始学会不会太晚?对此,王珮瑜以自己母亲从65岁开始学京剧,直至80多岁仍在坚持的真实经历来进行回应:“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19岁更是好年纪。”
另一位志愿者,2024级机电专业的彭通同样关注京剧教育问题,询问如果要在学校里设置京剧课,应该从小学开始还是从初中开始?王珮瑜结合实际经验给出建议:“我们招收4岁至12岁的孩子学习京剧,是因为学龄前儿童更容易对京剧产生兴趣。”她分析道,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渐重,兴趣班可能会挤占京剧学习时间,而初中阶段男生由于身处变声期,并不适合学唱。“我个人建议学龄前就播撒种子,小学发力,初中放一放,大学再进行新一轮的学习。”
谈传播
新媒体是辅助工具 但不是最终的舞台
一直以来,王珮瑜坚持对传统剧目的踏实传承,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同时,她积极尝试多种契合当下年轻人喜好与习惯的传播方式,借助各类平台和渠道推广京剧艺术,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赞誉。
据此,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罗森平同学提问:“在推广京剧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王珮瑜表示,在不同的阶段挑战各不相同。15年前,她面临的是“把专业内容转化为观众能接受的形式”的难题,“不能讲那些观众听不懂、没兴趣的内容”。如今,她更关注传播路径的选择,“现在平台和渠道变化快,视频前10秒不够吸引人,内容就会被刷走,完播率是重要指标。”她坦言,当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不被互联网和市场抛弃”,因此她非常愿意到大学里进行讲座,并且观察观众的反应,从而调整输出内容。
2021级城乡规划专业的卓诗程想向王珮瑜请教,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在与新媒体结合,京剧应该如何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更好地走近年轻人?王珮瑜直言,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一直在摸索。新媒体是辅助工具,不是最终的舞台。”她指出,京剧的时长与短视频的碎片化属性存在矛盾,“这是个难的研究课题,大家都在探索。”但她强调,经典内容永远值得推敲,“不要被眼前的流量迷惑,我们播种什么样的种子非常重要,要让戏曲在下个时代更加灿烂夺目,让它植根于年轻观众的心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