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窗广告遮导航
2022年,刘先生全款购买了一辆某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车机配备各项智能功能和中控大屏,科技感十足。但在一次行驶过程中,车机系统却以弹窗形式推送一则推荐购车可享积分的“广告”。弹窗遮挡住大半个屏幕,导致刘先生看不清导航信息,错过高架桥出口,无奈点击“取消”后绕路行驶。
这次经历让刘先生非常后怕,他联系4S店质疑,店员回复“并非广告,只是车主关怀,主要是提醒驾驶员保养车辆、品牌活动等信息,目前已经停止了相关弹窗推送”。
车机到底能不能投放广告?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车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预计销量增速3%至4%,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突破60%,但在高基数下,增速降至15%至20%。这意味着车企需从“抢蛋糕”转向“分蛋糕”,价格战从边缘车型蔓延至主流市场。
“价格空间被压缩后,车辆的销售利润逐年走低。但随着车机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车企可以通过与广告商合作获得额外的收益,或者是精准地给老用户推送营销信息。”在某车企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赵惠(化名)表示,广告收入已成为车企收入的重要补充。
据赵惠介绍,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执着于“用户数据变现”。简单来说,就是收集用户信息,再出售给例如地图服务商、广告公司、金融机构、能源企业以获利。
“车机广告优势非常明显,比起手机广告,车机系统能够获取许多与车辆有关的数据,完美匹配广告场景。”赵惠举例说,比如车辆剩余电量不足,车机可以自动推送附近的充电桩,提供优惠电价信息;车辆行驶到一定里程,车机就可以推送保养提醒,提示附近的4S店和优惠信息。
据赵惠观察,车机广告和信息收集是智能化车机发展的必然选项。
有机构预计,到2026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市 场 渗 透 率 将 超 过80%。而车机系统——这个用户与车辆、车企直接“交流”的载体,不仅承载着用户的功能需求,也开始成为企业实现商业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窗口”,被誉为电脑、手机之外的“第三块屏幕”。
但是,消费者对车机广告的容忍度却在降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涉及车机广告的投诉数量同比增长210%,成为仅次于电池安全的第二大维权焦点。
“一些制度留下了‘模糊空间’,让车企可以绕过
监管推送广告、收集信息。比如,只要用户在协议中表达同意,推送广告就变得顺理成章;对于广告的内容也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就职于某新能源车企法务部的李弘一说。
北京恒都律师
事务所执业律师周卫法认为,目前针对车机的法律规定都“太抽象、不够具体直接,容易被不良企业钻空子”。
据周卫法介
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但如果车企以“为客户服务”为由实时弹出“服务型广告”,则有可能规避该条款。
直接规范安全
驾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车机系统的“广告弹窗”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如果因车机广告发生交通事故,难以直接定性车企的责任,只能通过民法典的过错责任原则,才有可能追究车企责任。”周卫法说。
另外,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于控制汽车硬件的车机系统应当如何界定也并不明确。
“比如,车企将车机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级授权’是否合理?通过车机发布广告影响安全驾驶,能否被认定为质量缺陷?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周卫法表示。
据央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