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
悬崖村的钢梯。
位于昭觉县昭美社区的悬崖村村民新居。
莫色衣林
莫色格服
“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
大凉山腹地,凉山州昭觉县,幽深的古里大峡谷两侧,是垂直落差超1000米的陡峭悬崖。一段“之”字形的钢梯,从山脚顺着悬崖攀升到狮子山上,钢梯尽头,连接着一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彝族村庄——阿土列尔村,村庄有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悬崖村(2021年2月14日起,阿土列尔村更名为悬崖村)。
2016年,一张悬崖村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攀爬藤梯回家的照片,让聚光灯照进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村落,引发了外界对悬崖村的强烈关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同年藤梯被2556级钢梯代替。2020年5月以来,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82户、1219名悬崖村村民陆续搬下悬崖,搬迁到昭觉县城新建的安置小区,住进了楼房。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搬家后的5年,村里发生了哪些变化?悬崖村村民又开启了怎样的新生活?6月1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悬崖村进行了回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石芊徐湘东
摄影报道
昭觉县昭美社区,是悬崖村村民搬迁到县城后的安置社区之一,有38户、197名村民住在这里。村民们说,安置小区是一个“悬崖新村”。
莫色格服是悬崖村走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2020年5月搬家时,他正在读大三。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目前在昭美社区担任社区文书。
相比5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莫色格服时,他的脸上多了一些成熟和自信。谈及5年来悬崖村村民最大的变化,莫色格服认为是教育观念。
因路途艰难遥远,曾经的悬崖村,孩子们大多要等到10岁后才能出去接受教育。那条又陡又险的藤梯路,也成了莫色格服和同伴们童年里无法忘却的经历。幼儿园对于生长在悬崖村的孩子们而言,更是空白的记忆。
以前,求学路太过艰险,大部分村民认为,上学读书不如在家放羊。而如今,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学,成为大家的共识。
2020年以来,悬崖村282户村民搬迁到县城的安置社区,孩子们也跟着下山。当年10月,昭美社区幼儿园建成开学,25名悬崖村的孩子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此后,一批批悬崖村的孩子从这里走进小学。2024年新学期,这个幼儿园共有532个小朋友。
今年高考,从悬崖村走出来的女生吉克伍子,物理类分数457分,上了本科线。如今,已有44个从悬崖村走出来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社区就是一个新的悬崖村,日子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好好工作,把这里建设得更好。”莫色格服说。
“要是在5年前,根本不会想到会有人来悬崖村旅游。”莫色衣林是莫色格服的堂哥,也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如今在悬崖村“天空之谷”上班。
2023年7月,凉山文旅集团依托悬崖村的独特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了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规划结构为“三区一谷”,即北区(原牛觉社)、中区(原勒尔社)、南区(原来洛社)和古里大峡谷,将悬崖村变为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9年,莫色衣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悬崖村勒尔小学当了一年老师后,去了县城安置社区工作。2024年,他发现“天空之谷”项目在招聘工作人员,工作地点正是原来的勒尔小学,更巧的是,这里也曾是他的家。于是,他参加了招聘。
沿着熟悉的道路回到悬崖村时,莫色衣林差点“不敢认”。这里有了新模样:山脚下曾经的家变成了项目的一部分,脐橙地成了游客接待中心,以前的勒尔小学变成了酒店,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天空之谷’项目分为三期建设,目前一期位于项目北区的酒店、篮球场、餐饮等配套设施已完成,项目二、三期将陆续开工,逐步打造钢梯北站、峡谷探险营、村乐体验营等配套设施。”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部负责人补格子和说,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不低于38万元的分红。
除了文旅产业支撑,悬崖村里,一棵棵油橄榄树整齐有序排列。从2017年几亩地,到2024年10月315亩油橄榄树实现规模投产,开花时,油橄榄蜂蜜每斤可卖到150元,加工后的橄榄油,每瓶可卖200元。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模式下,悬崖村集体可分到净利润的49%。
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呈现悬崖村的变化:2018年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2024年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96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8年之前的2万元到2024年的23万元,增长了11倍。
如今,悬崖村按照“长短结合、种养互动、农文旅互融”的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靠土地流转,种植油橄榄、脐橙和养殖等增加收入。
“以前是拼命想离开大山,现在看到悬崖村的新样子,我就想留在这里,看着它越来越好。”莫色衣林说。
2556级钢梯,改变了悬崖村村民的命运。如今的悬崖村,青山依旧,一些村民也换了个“身份”,重新回到这里。
悬崖村上,某色苏不惹在橄榄园里查看油橄榄的长势。油橄榄让他从曾经的养羊大户,变成了昭觉县泽支尔莫油橄榄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计划在村里建一个加工厂,实现就地采收、就地榨油、就地销售。
悬崖村下,文旅项目逐步落成,11个村民回到这里上班。村民阿乐长英,曾经不识字、性格内向,还不会说普通话,如今经过培训,她成了“天空之谷”研学酒店出色的客房服务员。
牛觉社村民莫色雄体曾靠传统种、养殖业为生,“天空之谷”项目规划后,他将家里的脐橙园提供给项目方。靠着努力学习,自己也从最初的小工,变成了凉山文旅建设公司施工班组带班人员。
看着来往的游客,村民一次次感叹“不敢想象”的同时,更倍感自豪。
“这还不够,以后我们的飞拉达攀岩、古里大峡谷徒步穿越、苏巴姑溶洞探险等项目还会吸引更多人来,悬崖村还会更好。”悬崖村初代网红拉博对村子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