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拍摄的玉璋。
2025年4月16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拍摄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介绍,近年来,河南通过推进二里头遗址申遗,举办高规格文化研究论坛、夏文化研究系列学术讲座,推动夏文化普及读物出版等方式,让夏文化不断走进大众视野。
“作为探知夏王朝的重要窗口,我们致力于以科技为翼、以创意为媒,构建跨越古今的对话空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李文初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数字馆中,巨大的影像效果迎面而来:宏伟的宫殿建筑、隆重的祭祀、复杂的手工业制作……近40台投影设备构建起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让人仿若置身“赫赫夏都”。
另一边的“数字魔墙”上,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以数字化形式集中展示,游客们轻轻点击互动屏,便可让“国宝”在指尖流转,趣味横生。
据李文初介绍,2024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接待游客量达130万人次,“这其中既有来自国内四面八方的游客,也不乏从世界各国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
围绕夏文化核心资源,近年来,河南多地还在研学和文创方面打造“最早中国”品牌。
博物馆内,依托绿松石龙纹样设计的丝巾、根据青铜爵造型制作的雪糕等,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文创产品。
据介绍,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与多个商业公司合作开发文创产品100余款,2024年文创收入逾百万元。
“我最喜欢这里以《洛神赋》为灵感打造的新中式草本饮,今天专门来尝尝‘华茂春松’,眼睛里、舌尖上,都是满满的文化味儿。”安徽游客俞静说。
此外,河南省发布的十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之一“华夏溯源——最早中国研学之旅”,深受好评;洛阳积极开发《跟着小夏去考古》《会呼吸的“墙”》等20余种研学课程,每逢假期总会一票难求。
“我们公司开发的体验青铜器镶嵌、体验白陶制作的研学课程,特别受小朋友欢迎。”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游美说,“2020年至今,参与上述研学课程的人数已达数万人。”
“让古老与年轻、传统与时尚以全新方式交融碰撞,考古遗址拥有了更多元的表现方式,历史和文化开始‘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记得住’。”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说。
从空中俯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旁,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其屋顶轮廓已初步显露出汉字“源”的形状——寓意中华王朝文明的起源。
据悉,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计划到2035年建成集考古研究、科技创新、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国际性科研平台。”刘海旺说。
随着国家文物局启动实施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新一轮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的研究将开启。
“下一阶段,夏文化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面对国内国际讲好夏文化故事,都是值得重点发力的领域。”知名考古学家、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说。
“除夏代早中晚期都城遗址外,我们也将进一步关注区域中心遗址及其与都城之间、彼此之间的互动模式,以期还原出更加丰满、生动的夏王朝社会图景。”刘海旺说。
与此同时,聚焦如何进一步活化夏遗址、展示夏文化、讲好夏故事,年轻的博物馆馆长李文初,早已带领团队列下“作战图”。
开展夏文化系列讲座,邀请名家做客二里头大讲堂,引进外展《点石成金——从苏美尔到夏王朝的古文明冶金互鉴》,开展“探源早期中国”公益考古研学项目……夏文化正以更加多姿的方式走出象牙塔,走向普罗大众。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目前还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等多家单位,加紧筹办《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学术成果展》,通过实物展品、遗址复原模型、数字化交互技术等,让公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李文初说。
当地文旅部门也在积极谋划,以二里头遗址为重要支点,串联起包括白马寺、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等在内的全域文旅体系。
“以文促旅、以文兴业,目前,集合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赏等业态为一体的‘夏都不夜城’文旅综合体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将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丽娟说。
“针对海外的青少年群体,我们也在积极开发研学产品和互动交流活动。”王游美说,希望以夏都二里头作为切入点,让更多海外人士了解河南、了解中国,了解真实立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亘古的风再次吹过二里头村。如今,二里头村民无不以“夏都”为豪。来自远方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热切地触摸“最早中国”仍在跃动的文明脉搏。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