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代表团世运会参赛人数创新高
这是4月29日在成都天府广场拍摄的成都世运会倒计时100天电子装置。 新华社发
4月29日,在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下称“成都世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国新办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市长王凤朝介绍成都世运会筹办情况,并答记者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世运会将于8月7日在成都开幕,这将是中国大陆首次承办世运会,赛事共设置34个大项、60个分项、255个小项。中国体育代表团目前已获得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参赛资格,中国体育代表团预计将派出约330名运动员参赛,这将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世运会以来参赛项目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市长王凤朝在会上介绍,自2019年成功申办世运会以来,成都认真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举全市之力精益求精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努力向全世界呈现一场“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世运盛会。
王凤朝介绍,成都坚持整合资源,高效办赛。成都组织召开近400场(次)专题论证会,制定近300项竞赛场馆设计及建设标准。坚持节约集约利用,27个竞赛场馆(场地)中有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没有新建场馆。成都坚持科技赋能、绿色低碳,推动230余项科技产品植入世运会服务体系,努力做到简约而精彩。做优服务,以赛营城。坚持赛事筹备与城市治理相结合,深入实施“城市基础空间”“城市增绿添彩”“城市容貌整治”“城市特色区域”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打造世运主题景观,统筹布局500余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市民群众踊跃参加,共同推动城市品质品位整体提升,以最优环境、最佳状态喜迎世运盛会。搭建平台,以赛兴业。持续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搭建科技赋能世运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吸引多家低空企业进军赛事经济,25款机器人产品“集结”竞技,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和世运会场景“双向奔赴”。
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在会上介绍,目前,四川全省上下已进入“世运时间”,火炬手选拔正在进行,世运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系列活动如火如荼。走在四川的大街小巷,世运符号、标志标牌随处可见,全省迎接世运、参与世运、共享世运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杨兴平介绍,2025年成都世运会是继2023年成都大运会之后,四川再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申办成功以来,四川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贯穿筹办全过程,在体育总局统筹指导和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各项筹办工作。
杨兴平介绍,按照“就近参赛和体验城市”的原则,成都世运会设置运动员村A区和B区,构建以客群体验为中心,覆盖礼宾、抵离、交通、食宿、医疗等各环节的服务保障体系。招募培训了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布局了5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为比赛和客群活动提供服务。
四川将筹办世运会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开展“万人千场”友谊赛、“世运新十二月市”等系列活动,在全省形成了“看见世运、听见世运、体验世运”的热潮。
王凤朝在会上介绍,今年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火炬传递,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将于7月26日举行,传递时间1天,主要在四川省内的成都、德阳、眉山3个城市进行,总里程11公里,共120名火炬手参加。
王凤朝介绍,火炬设计方面,火炬造型提取自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身形,又似一株傲然挺立的“竹”,取名“竹梦”意为“逐梦”,与火炬传递口号“牵手世界,点燃梦想”相呼应。火炬“竹梦”外观已于今年2月27日正式发布,采火盆、火种灯等火炬配套组件设计方案也已确定。
火炬手选拔工作已于3月正式启动,主要从优秀运动员及教练员代表、先进工作者代表、市民代表、国际友人代表4大类别中进行选拔,向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环卫工人等基层劳动者适当倾斜,预计6月完成选拔。
火炬传递点位方面,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火种采集暨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后,将依次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武侯祠、三苏祠、兴隆湖湿地公园等5个点位分段传递。目前已全面启动线路规划和现场踏勘工作。
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在发布会上介绍,世运会是以非奥项目为主的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世运会将于今年8月7日至17日在成都举办,这将是中国大陆首次承办世运会,赛事共设置34个大项、60个分项、255个小项。据介绍,中国体育代表团目前已获得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参赛资格。中国体育代表团预计将有330名左右的运动员参加成都世运会,这将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世运会以来,参赛项目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来源广泛、身份多元、富有活力,其中既有来自体育系统的专业运动员,又有从国内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体育俱乐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还有中国残联选派的自由潜水、柔术、射箭项目的残疾人运动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