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信心和力量来自人民
  • ·走进共富路上的特色村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走进共富路上的特色村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了解到江苏苏州永联村追求共同富裕的新进展后,习近平总书记欣然地说:“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江南到塞北,从革命老区到开放前沿,一个个村庄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努力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一)
一个千亿村的新追求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
  三月春风,吹开新绿。走进江苏苏州永联村,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嫩柳掩映;小桥流水,流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60多岁的陈云娣和老姐妹们走进乡镇影院,轻车熟路打开手机上的永联一点通App,扫码、兑换。免费看电影、1分钱喝咖啡、文体馆运动健身100元包年……通过争做好人好事积攒“永联分”兑换福利,已是村民们的日常。
  由长江滩涂围垦而来的永联村,曾是当地最穷的村。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个滩涂村从“以粮为纲”到“以工兴村”,村办轧钢厂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永钢集团。1998年、2000年永钢集团两次转制,给村集体留下25%的股份,也给村民们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2005年,从部队退役后的吴惠芳回乡担任村党委书记,带着乡亲们继续奋斗。规划建设交通道路,安置住房,建设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商业街区、医院、学校……短短几年,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永联小镇”建成。
  不过吴惠芳很快发现,村里条件好了,但是酗酒赌博现象、邻里矛盾纠纷不断……“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吴惠芳说,“当时就想,看来除了让村民们钱包鼓、生活好,还得有点新追求。”
  村里一边设“文明家庭奖”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一边从小事抓起涵养文化、开阔眼界。建设农民休闲公园、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并免费向村民开放;邀请国内外一流文化团体来此演出,组建多支舞龙队、腰鼓队等群众文化队伍;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入手,点滴培养文明意识;建成数字生活馆、数字永联课堂等,让村民跟上时代的步伐……
  2023年,永联村的工农业总收入161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3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万元。与此同时,永联村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富足。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形态是什么样子?”吴惠芳感慨地说,“实现物质富裕只答了半道题,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精神富足的答卷也答好。”

(二)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

  【“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习近平】
  “我管理的19个棚前两天刚摘了4万多斤辣椒,这茬辣椒能摘到7月份,接着再种一茬番茄,一年赚将近30万元应该没问题。”刘思胜笑着说。
  惊蛰刚过,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的红寺堡水发浩海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辣椒进入采摘高峰期。
  这个产业园是东西部协作项目,去年改制后,家住附近光彩村的村民刘思胜从“打工人”升级为“农业合伙人”。
  “这个‘农业合伙人’可不是白叫的,产业园从东部调配农资,还派来了技术人员,我要负责管理。种出的蔬果卖到东部城市去,我再和产业园利润分成。”他说,“去年夏天3个月时间,5个棚就挣了5万元,我马上追加到19个棚。”产业园里像刘思胜一样的“农业合伙人”有39个,管理着105个农家大棚。
  近年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东部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西部,从新兴领域延伸到公共服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速。截至2023年底,弘德村所在的红寺堡区仅设施农业一项,已实现年带动农户5300余户增收,带动务工2.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住着20多万来自西海固的移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之初,红寺堡有4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33%。弘德村贫困发生率则高达88%,人均年收入仅1800元。老刘回忆起当年,“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年的“干沙滩”已变成“金沙滩”。
  如今,“金沙滩”上春光无限:超10万亩的酿酒葡萄园,枸杞、黄花菜、中药材和肉牛、滩羊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从几乎没有工业,到新能源、轻工纺织等现代工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新民居整齐划一,水泥路四通八达,傍晚的小广场欢声笑语,家门口就医、上学能享受东部专家定期会诊和课程指导……“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春光明媚,产业园里三层楼高的现代化透明玻璃温室,矗立在连片的农业大棚中格外显眼,未来感十足。远远看到里面工作人员穿梭忙碌。
  “这几天刚启动了生物实验室开始育苗,以后种苗再不用从东部大老远运来,掌握了这门技术就是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团队。”产业园负责人李琦说,“我们引进了600多万元的无土栽培设备,今年5月将投产种植番茄,面向北上广市场。”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