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行游-
A13行游
  • ·在泉州听南音古乐
  • ·“柿柿”如意姬公尖
  • ·远眺莫日格勒河
  • ·生活服务广告
  • ·烟霞山的古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泉州听南音古乐

  

□汪兰

  大雪节气那天,我正好在福建泉州玩,头天看了开元寺,次日逛文庙。紧挨文庙的一个小院落开着门,很多人进进出出,隐隐约约听到袅袅歌声,循声觅去,原来这里是李文节祠。小院正厅被布置成舞台,台上一女子端坐中央,轻吟缓唱,左右各有两位男士为她伴奏,台下一张张八仙桌周围坐满了人,将小小的院落挤得满满当当。花厅门楹上悬着一块匾,匾上刻着“泉州南音乐府”几个行书字。一看到“南音”两个字,我心中一动,再一看,每一张八仙桌上都摆着琴盒,周围站着坐着的人都穿着正式服装,女子一般是中式长裙,男士西装革履,十分郑重,显然他们都要上台表演。
  一曲罢了,有人报幕,原来正在进行的是“第十四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展演,即将上场的是来自香港的演出者。
  只见一位身着红袍、眉目清秀的中年女子缓步上台,端坐正中太师椅上,两侧各有两名西装革履的男士伴奏,她左手第一位吹长笛,第二位拉二胡,右手第一位弹琵琶,第二位弹三弦。
  笛声起,正中那个女子便唱了起来,她唱得很慢,一个字一个字都咬得非常清楚,她手里拿着拍板,一边唱,一边两手施施然打着节拍。我虽全然听不懂,却觉余音绕梁。
  我忽地想起成都考古中心展厅中那位五代女子,也是这样端庄大方,她站着,两手在身前微微抬起,似乎正在演唱动人的故事,她长得那样美,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嘴角微微上翘,她的一位耍鼓的女伴嘴角边还漾起两个小小的酒窝。她们是五代后蜀权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伎乐陶俑。
  台上乐队所持的乐器,除了琵琶和笛子,其他我都不大认得,这些乐器的音色都比较简单,却越发衬得女子的歌喉如空谷黄莺一般婉转。
  第一次听说南音古乐,是几年前。成都永陵博物馆以王建墓石棺台勒腰上的二十四伎乐浮雕为蓝本,排演出《伎乐24》国乐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场音乐剧是成都“天姿国乐”女乐团表演的,我去采访,团长唐文婷告诉我,她认为泉州南音很可能就是早已失传的蜀宫古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最后一个皇帝孟昶和他的爱妃花蕊夫人都痴迷音乐,风流倜傥的孟昶还常常亲自为乐工谱曲。后来他向宋太祖弃城投降,宫廷乐工也跟着他被俘到了北宋都城,进了宫廷教坊。南宋后期,为了躲避元兵,南宋宗室向东南沿海逃亡,宫廷乐工就这样被他们带到了沿海地区,在泉州世世代代扎下根来,也将蜀宫古乐传承了下来。他们没有忘记那位才华绝代的后蜀皇帝,至今仍尊孟昶郎君为乐神,在东南亚,甚至将南音称为“郎君乐”。
  巧的是,就在那天晚上,我逛西街,肃清门广场上正在展演“第十四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虽然露天广场上的声音效果远远不如文庙李文节祠中,但台下仍坐满了路过的游客,他们在寒风中听得饶有兴致,还频频拿出手机拍照、录视频。
  泉州之行后,大概不少游客会像我一样,对南音留下深刻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