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A9 特别报道-
A8-A9 特别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8-A9特别报道
  • ·大道通,文明无行
  • ·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
  • ·马识途手书“大道”授权作为报道主题LOGO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马识途手书“大道”授权作为报道主题LOGO

马识途书写的《礼运》大同篇。

  

同步播报

  岁末年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启动。得知此消息后,110岁的马识途欣然将自己书写的《礼运》大同篇中的“大道”二字授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作为主题LOGO,引领“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
  从落款中可以看出,这幅作品书写于2013年8月。时年99岁的马老笔力苍劲,开篇“大道”两个字尤其潇洒大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记者手记
诗在她身上活着

  2002年秋,时年78岁的叶嘉莹在友人的陪伴下,前往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到先辈居住的叶赫水畔寻根。历经岁月变迁,叶赫古城遗址如今已是一片高土堆。当一行人抵达遗址时,日已西斜,天色暗淡,玉米地被风刮出阵阵响声。叶先生站到旧城的一块平台上,静静地望着面前的一片红玉米地。一会儿她转头向同行的诗人席慕容说,“这不就是《诗经·黍离》中描绘的景象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现在的心情和诗里说的一模一样。”
  这个场景,后来被导演陈传兴放在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中。当在电影中看到这个场景时,我想到,这不就是一个生命与诗歌高度融合的时刻吗?读叶先生的文章,发现她多次提及自己早年多次“梦中得句”。或许,当诗被挤压出现实生活后,就进入她的梦里。诗一直与她同在,贯穿、充盈她的生命。与其说是她在写诗,不如说,诗在她身上活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吴德玉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