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甘孜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绘入蓝图
  • ·驻村“帮扶铁军”点赞“云展馆”
  • ·唱红歌观《红船》 省委宣传部与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依靠文旅实现快速发展

甘孜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绘入蓝图

靠近350国道的沟尔普村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炉霍县村民在飞地产业园务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摄影报道

  脚镣、鞭子、挖眼尖刀……7月20日,甘孜州德格县红色德格博览园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回解放前。从农奴制到全面小康,仅仅用了70年。如今,甘孜州实现了水桶变水管、油灯变电灯、土路变油路、喊话变电话、帐房变楼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巨变。截至“十三五”末,甘孜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67元。

观念之变
带来生产生活方式之变

  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有着“摄影家的天堂”的美誉,成为无数游客的向往之地。然而,位于318国道一侧的新都桥镇水桥村,此前却没有利用好这一天然优势,老百姓依然以传统青稞种植和牦牛养殖为生。水桥村也曾是康定市59个贫困村之一。
  以驻村干部陈旭东为代表的水桥村干部,决心转变观念,利用靠近318国道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产业。陈旭东说,旅游让村民们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脱贫目标也顺利实现。
  收入结构之变的还有甘孜州炉霍县170多个村的村民。在盛煌农业炉霍县飞地产业园内,300个蔬菜大棚中有259个‘飞地’大棚,每个贫困村两个,非贫困村一个。转变发展观念的炉霍县,让过去“小而杂、零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彻底改变。
  盛煌农业炉霍县飞地产业园经理丁方丽说,村民不仅有土地租金和产业分红,还可以到园区务工,“不论盈亏,每个大棚每年有3万元的保底分红。”在园区打工的其吉,家庭年收入从2万多元增长至6万元左右。
  受高海拔、低气温、喜欢盘腿坐等因素影响,骨关节疾病成为甘孜州一种常见的“地方病”。甘孜州人民医院护士长四郎巴姆告诉记者,在医院下乡普查、普及这一疾病相关知识前,很少有人引起重视。“一是担心看病花钱,二是他们认为这种病治不好。按照当地习俗,家里有人生病了,还得有专人照顾,家庭负担会更重。”她说。
  从2010年开始,甘孜州人民医院开展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下乡对这一疾病进行健康宣教。看到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案例后,越来越多的患者走进医院,摆脱了病痛。

着眼未来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7月的甘孜州道孚县沟尔普村,人们把帐篷搭建在一起“耍坝子”,来一场为期数天的节日狂欢。虽然已搬进固定居所数十年,但沟尔普村的村民们仍沿袭着这一传统节日方式。“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传统庆祝五谷丰登,另一方面也是庆祝如今的美好幸福生活。”沟尔普村文书泽绒德吉说。
  藏式民居错落分布的沟尔普村,如今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靠近350国道,让沟尔普村也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这也是甘孜州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文旅产业的一个具体体现。未来,这也将是甘孜州长期发展的产业。
  文旅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从何而来?在位于泸定县的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寻找到一些答案。“学校成立之初设置的专业,就是根据甘孜州发展的实际需求设定的。后来,甘孜州重点发展文旅产业,我们的专业设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处主任王刚说,其目的就是着眼于甘孜州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虽然生态脆弱,但甘孜独特的高原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为保护这一资源,甘孜州在道孚县建了一座拥有800多种植物的康巴高原植物园。这些植物大多来自甘孜、康巴地区,甚至横断山脉。集科研、科普、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植物园,不仅为甘孜州绿化贡献力量,也将为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未来,保护好青藏高原东南缘原生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构建最美生态文明高地的发展目标,已绘入甘孜州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