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象记 云南玉溪老光箐村的陌生来客:
老光箐村村民的新楼房成半数村民的“临时安置点”。
北迁象群进入老光箐村。(视频截图)
大象要来了。
消息传遍了距昆明主城区不到100公里的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老光箐村。
6月2日傍晚,向北行进的“断鼻家族”从山林缓步走出,抵达村庄。
楼上,近50名村民躲进村里最新的那栋楼,怯怯地趴在三楼阳台上,激动而不安地张望身型庞大的大象。有人举着手机拍下短视频,却只敢窃窃私语,生怕惊扰这群村里的陌生来客。
楼下,象群依然保持着母系社会的结构,母象领头在前,三头大象将一头小象夹在中间,鼻子时而触碰在一起,穿过操场、碾过泥地、偷吃玉米。
敦厚,庄重,亲密。这是许多村民生平第一次见到大象。
象来,平日安静的山村掀起一阵躁动。象去,山隘深处依然回荡着几声长鸣。
在漫长的迁徙途中,象群至今还没有伤害过人类。此时,距离象群从西双版纳“出走”已过了一年零三个月。何以为家?依然没人能给出答案。
60岁的村民王琴第一次离大象那么近。从前,大象在电视里,在手机上,很近,也很远。
老光箐村位于玉溪红塔区北面,与昆明晋宁区双河乡一山之隔,常住人口近百人,是大象北进线路上“光临”的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
王琴的新房子在村北端,有三层楼,是村里最高的建筑物。大象来的时候,村上提前组织村民防范,三楼的大平台成了邻居们的“临时安置点”,近50人在这里看着大象进村、出村。
“哎哟,人可多了,都挤在这里拿出手机录视频、看稀奇咧。”6月4日下午5点,王琴正招呼着前来安窗帘的工人。说起大象,她脸上掩饰不住笑意。这栋漂亮大气的新房子,还没正式入住就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她觉得“挺有面儿”。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她的印象中,活了60多岁,大象组团进村“观光旅游”,还是头一遭。
“以前就在电视上看过大象,哪能这么近看到这么多大象啊。”王琴说,大象在村庄逗留了半小时,村民们只敢窃窃私语,生怕惊扰了象群。“我们悄悄在看它们,它们有注意到楼上的我们吗?”
对于大象进村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对庄稼的破坏,朴实的王琴并未多想,她盼着大象经过。但若绕道而行,在她看来,也是“运气”。
大象走了,山头上的玉米地没能把它们留下来。看着眼前采访自己的陌生人,王琴挥手送别,一如大象进村,对她而言,这是第一次,兴许,也是最后一次。
6月2日晚9点左右,象群穿过农田、越过山林,沿着山路向上走,路过距离老光箐村3公里左右的森林消防检查站。
山路上,零零散散一串杂草,象群经过时,将草踩踏在地上,印下深浅不一的脚印。森林消防检查站站门也凹下去了一块,值班村民阿龙称,当晚象群经过时,或许试图将门撞开,留下了凹痕。
阿龙回忆,村支书提前两天就通知,大象可能会来到村里,让大家暂时不要外出,于是他没有到检查站上班。象群经过后的第二天,才发现站门被损坏。
当晚,大象来到老光箐村后,逗留了大约半个小时,就离开村庄往双河乡核桃园行进。
“64岁了,从来没有在这里见过大象!一头都没有。”阿龙感慨。
象群持续北移。3日下午,村民们在双河乡料草坝村和老江河村之间发现象群。同时,多名工作人员将玉米、秸秆和水放置在沿途小路上,通过围堵加食诱的方法,引导象群行进方向。
3日晚7点40分左右,15头大象摇摆着鼻子,从山坳里走出,掉头向南,沿着宝夕公路向夕阳乡走去。这是它们从西双版纳“出走”以来,首次向南掉头。
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前两日双河乡石槽河设置的卡点已经拆除。新的卡点设置在料草坝村,距离石槽河南边6公里左右。
现场人士称,象群沿着宝夕公路继续南行,4日早上9点左右,到达当地法古甸附近。法古甸离玉溪辖区不超过5公里。“如果继续往南、西北、西南方向行走,将很快离开昆明辖区,进入玉溪境内。”
5日,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由双河乡进入夕阳乡活动,这是它们来到昆明辖区的第4天。
“断鼻家族”此行终点在哪儿?没有人能做出解答。
“昆明动物园有现成的大象馆,将这15头大象直接引进去啊!”有网友认为,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大象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找新家,还可增加动物园的名气,因为15头大象早已成为“网红”,可以带动全民观赏的热情。
对此,昆明动物园表示不大可能接纳“断鼻家族”,一是因为园区目前的场地太小;再者,如何将这个家族引诱到动物园内,也是个难题。
有网友在自媒体上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可行性意见”,他设想在昆明呈贡新区红山尖山一带,为象群安个新家。
该网友支招:“昆明呈贡新区广电苑对面,红山一片,山头一直延续到云大南门的尖山,除了尖山山势略高,其他都是缓坡山头,森林覆盖率高。将野象群收到这一片圈养,趁机启动早期讨论过的新昆明动物园选址,作为昆明旅游新名片。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云南野象群数百公里长途北迁,把它们就地留在昆明的机遇百年难遇。配合生物多样性大会,带动昆明旅游和新区形象,千载难逢,时间紧迫,当机立断。”这名网友还画出了象群“新家”的具体位置。
一直监测象群“北迁”轨迹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亚洲象研究中心负责人陈明勇表示,在昆明这样的大城市附近,为15头大象安新家显然不合适,昆明附近缺乏大象喜欢的植物,而靠近大城市,安全就是一个大问题。
是“出逃”还是“迷路”?陈明勇表示,此次15头亚洲象远距离“北迁”的确切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千年前,亚洲象居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后迁至云南。而今,“断鼻家族”进入人类现代文明领地,在人群的围观与惊讶中,走向未知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