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档案馆-
A16 档案馆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档案馆
  • ·郭庄楚墓:两声闷响现盗洞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郭庄楚墓:两声闷响现盗洞

发掘出土的青铜器。

发掘出土的青铜器。

位于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一处农田的楚墓外景。本版图据新华社

  

□项木咄

蔡国国都几经变迁

  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上蔡这个地方,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简单。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弟弟叔度为侯,建立蔡国,封地就在现在的上蔡。叔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蔡叔,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周公旦摄政,引起了包括蔡叔在内的一些皇亲国戚的不满,纣王之子武庚乘机拉拢他们,发动了叛乱,史称武庚之乱,也称为管蔡之乱。不过这一场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蔡叔被流放到了郭邻,不久就死了。之后周公旦又封其子蔡仲于蔡,重建了蔡国。
  蔡国的国都,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种政治权力的此消彼长,也经历了一番变迁。春秋晚期楚国的实力大增,大概在公元前532年的时候,当时的楚国公子弃疾,也就是未来的楚平王,灭了陈国、蔡国,并因此军功获封首任“蔡公”,后来他在蔡人、陈人的帮助下,发动军事政变并夺权成功。为了表示感谢,楚平王主动恢复了两国,但是国都却不能在原地,而是被迫迁到了东南方相距100公里的古吕国,为了和旧都有所区别,新都被称为新蔡,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南新蔡县一带。旧国都则被称为了上蔡。
  可能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会称为“上蔡”而不是“旧蔡”呢?难不成还有个“下蔡”不成?没错,蔡国的“流浪国都”计划还没有结束呢。在春秋的末年,蔡国的周围有两个大国,一个是之前我们说的楚国,另一个就是吴国。而恰恰这两个国家,又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前面我们提到的楚平王,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倒不是说他的战功有多显赫,而是因为他大概是第一个死后惨遭鞭尸的帝王。
  话说当年楚平王当上了一国之君后,骄奢淫逸的本性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他有两个宠臣,一个是太子太傅伍奢,一个是太子少傅费无极。有一次,他派费无极替太子建到秦国去迎接孟嬴和太子结婚。费无极一向与太子不和,他见到孟嬴年轻貌美,便极力劝楚平王娶她。楚平王禁不住诱惑,最终将自己的儿媳妇据为己有,并找了个理由将太子打发到了千里之外的边城镇守。
  后来在费无极的谗言之下,太子建被诬陷谋反,无奈之下只好逃到了宋国。而被他派去都城伸冤的伍奢则羊入虎口,直接被楚平王来了个满门抄斩。只有伍奢的儿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

被鞭尸三百的楚平王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伍子胥在吴国混得风生水起,颇受吴王阖闾的重用,后来五次兴兵伐楚,并大败楚国,最后掘开了楚平王的墓,鞭尸三百,算是替冤死的父兄报了仇。
  而这蔡国夹在楚国、吴国中间,自然不能安稳。春秋末年,蔡昭侯姬申当政,他因为不堪楚王凌辱,决定联吴反楚。可是新蔡与楚国交界,离吴国的核心区域又十分遥远。如果楚国进攻蔡国,吴国的兵力往往不能赶到。万不得已,蔡昭侯决定搬迁到吴国的势力范围内,举国东迁到了现在安徽寿县一带,这一新的蔡国都城,史称为“下蔡”。
  蔡国的流浪计划结束了吗?还没。到了战国早期,各国的实力又慢慢发生了变化,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国灭亡,之后越国又被楚国灭亡了,本来依附于吴国的蔡国失去了靠山,只好再次向楚国俯首称臣。但这次楚国可不打算轻易放过蔡国了,他们把蔡人迁到了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因为这里全是山地,所以又被称为“高蔡”。不过“高蔡”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楚国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蔡国的残余势力连根拔除。蔡国这一曾经显赫的诸侯国,最终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上蔡作为蔡国的首个都城,无疑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一共经历了24代蔡侯的统治,前后存在了524年。由于第一任蔡侯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所以蔡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很高,在东周时期甚至是十二大诸侯之一。到了后来,即使楚平王把蔡国灭了,但是上蔡仍然是当时楚国面向北方地区的桥头堡,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楚国的这段时期,上蔡的城市面积甚至比原来大了一倍还多,具有非常强的军事、经济实力。
  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自然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遗留下来。自然而然的,盗墓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从1985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郭庄发现了十余座大中型的楚国高级墓葬。这些墓葬基本都被盗墓贼光顾过,墓里的随葬品几乎被盗掘一空。当地人对于盗墓这一行为并不陌生,所以看到这个两米口径的大洞时,大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看来盗墓贼又盯上了哪个墓葬了。

李鸭子与洛阳铲

  为了稳妥起见,村民们请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勘探,而勘探的工具,就是一把简单的探铲,即洛阳铲。
  很多人会觉得洛阳铲很早就有了,但其实洛阳铲出现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早。关于洛阳铲的来历,众说纷纭,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子的:
  洛阳邙山地区在民国时期盗墓十分猖獗,当地的许多人以盗墓为生。这帮人中间有个叫李鸭子的人,从小以盗墓为生。有一天,李鸭子去赶早集,突然发现有个卖包子的店家带了一根短木头柄的半圆形铁铲,这铁铲形制十分独特,如果在地里一捣泥土,就可以轻松地把泥土带上来,并且保证土块不散乱,可以看出地下土层的情况。经验丰富的李鸭子见此情景,突然意识这种铁铲非常适合用来找墓。于是他暗自记下了这把铁铲的形状,回去自己开炉造了一把进行试验,结果大获成功,找墓的速度提升了不少。之后越来越多的盗墓贼开始用这种铁铲来找墓,并逐渐成为了风尚。因为它最开始出自洛阳地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洛阳铲”。
  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目睹了盗墓贼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灵机一动:把这把铲子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岂不是很好吗?于是开始在考古界大力推广,从此洛阳铲就成为了考古工作者的利器。
  当然很多人会好奇,洛阳铲的具体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李鸭子看到这把铲子能够带出泥土,就断定它能够用来找墓呢?实际上道理很简单。我们来看看洛阳铲的形制,一般来说洛阳铲的铲头刃部呈月牙形,剖面呈半筒形,把洛阳铲插入地面后提起,铲头会带出一筒的泥土。这些泥土,就是窥视地下世界的关键。
  这里,我们得先普及一下地层的几个概念。考古学家将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原始地层叫做“生土”,生土往往是因为风化、洪水等自然现象形成的,颜色单一,质地一致,非常容易辨别。因为人类各种活动形成的大小土层叫做“文化层”,也叫做“熟土”。文化层往往比较复杂,里面通常会留有非常多的人类活动的残存痕迹。还有一种叫“填土”,是人类挖掘各种坑穴回填后的土层。在挖掘墓葬的时候,各层颜色不同的生土、熟土被挖了出来,下葬之后,再将这些泥土回填至坑中。由于这些回填的泥土已经被翻搅了,打破了原来的层次和颜色,所以就成为了糅合多种土层的“五花土”。由于五花土经常出现在墓葬的周围,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五花土来确定墓葬的大小、方位甚至形制。这时候洛阳铲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地下的土壤提取出来,再通过对这些土芯中的土质土色、夹带的遗存情况来判断,最终确定是否有墓葬。
  经过一番考察,考古专家们认定,这是一个东周时期的墓葬,并且通过洛阳铲的勘探大致确定了墓葬的形制。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大型的甲字形墓,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墓道长22米。根据墓葬形制,专家们又将墓葬的时间锁定为战国早期。前面我们已经普及了蔡国的历史,在春秋中期,蔡国已经灭亡,到了战国早期,这里早已经成为了楚国的疆域。所以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某位地位显赫的楚国贵族的。
  来源:《围观考古现场》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简介
  项木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知乎考古大V,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