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档案馆-
A16 档案馆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档案馆
  • ·揭开定陵地宫的秘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揭开定陵地宫的秘密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定陵

出土文物。

定陵地宫。

  

□项木咄

巧破地宫“机关”

  我们先来看看考古队员发现的地宫洁白如玉的大石门。这两扇门是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即使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沧桑,仍然洁白如雪。每扇大门上,还刻有九九八十一枚乳状门钉。这可是有讲究的,它映射的,是皇帝生前的居住之所——紫禁城。如果我们留意现在故宫的大门,没有一扇是光滑的,上面都铺满了横九排竖九排的金黄色门钉。
  那为什么偏偏是数字九呢?《黄帝内经》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九”是最大的阳数,所以地位崇高。而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与“九”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皇帝也特别喜欢把自己和“九”联系在一起,比如自称为“九五之尊”;天诞日是正月初九,一年还要祭九次天等。此外,“九”跟“长久”的“久”是同音字,皇帝们也喜欢用“九”来表示他们的统治天长地久。地宫的大门,做成类似于紫禁城宫门的样式,正暗示了万历皇帝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长久久。
  在当时的考古现场,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打开这个石门。队员们轻轻向前推了一下石门,发现没有任何反应。好在石门制作得虽然精致,但中间依然留了一道3厘米宽的门缝,有人用手电筒往门缝里一照,发现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给顶住了。
  考古不是盗墓,既要保证石门的完整无缺,又要保证门后的大石条的完整,所以决不能用暴力手段把石门打开,这可难倒了考古队。按照常理分析,石条是不可能由宫女、工匠等奴仆在地宫里面顶住石门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奴仆们很可能就死在地宫内。而地宫是埋葬帝、后的处所,其他人是不能与帝后同穴的。因此,只有一种可能,石条是由人在门外顶住石门的,应该有一种可以从外边拉住顶门石的工具。
  那到底是什么工具呢?考古队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从有关明末崇祯皇帝入葬的记载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清代谭吉璁的《肃松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来,昌平州吏赵一桂,出于对旧主的效忠,主动拿出钱财为崇祯帝发丧。由于崇祯生前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赵一桂便将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木,运往他的宠妃田贵妃的墓中安葬。工匠们用了四个昼夜,挖开了田贵妃的墓,见到了地宫大门,再用一种叫作“拐钉钥匙”的工具将石门打开后,将崇祯的棺木放了进去。
  古书中所说的“拐钉钥匙”,就是打开石门的关键。可它究竟长什么样子呢?这又难倒了考古队。
  拐钉拐钉,既然如此命名,那一定是个带弯的东西,结合它的用途,考古队队长赵其昌突然灵机一动,找来了一根1米多长的8号铁丝,把顶端弯成了半个口字形,立着从门缝里送进去,用板条开口卡住倾斜着的顶门石上端,轻轻地向内推动,使顶门石逐渐直立,并最终离开门内突起的石坎。
  推开石门后,考古队发现顶门石上写着一行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这应该是当时工匠留下的文字,因此我们也知道了原来这顶门石叫“自来石”,而且不止一处,玄宫内还有同样装置的六座门。
  事后,仔细研究自来石的结构,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整块自来石上下两端略宽,中间稍窄。制作石门时,工匠在门内侧中部预先设计了一个凸起的石坎,再在门洞中部的地面上凿了个凹槽。自来石的长度,恰好等于石坎和凹槽之间的直线距离。当皇帝入葬之后,工匠们先将其中一扇门关闭,另一扇半掩着。自来石的下端插在了地面的凹槽内,上端则靠在半掩石门内侧凸起的石坎下。随着石门慢慢关闭,自来石就会自动地随着石门慢慢倾斜。等石门完全关闭后,自来石恰好完全顶住两扇石门的凸起石坎,再也打不开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成了保护帝陵的最后一道屏障。
  石门终于打开了。此刻,万历皇帝的玄宫殿堂,已经全部展露在人们的面前。

帝后埋葬姿势奇特

  靠着自制的“拐钉钥匙”,考古队终于打开了地宫的大门。整个地宫的构造分为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五个部分。经过一番搜索,大家终于在后殿的中部偏西处,发现了三口朱漆的棺椁。毫无疑问,这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死后的栖息之地。这一年多的发掘,总算有了圆满的结果。此时,最要紧的是搞清楚这三具尸体的状况。他们是保存完好还是早已腐烂?穿的什么衣服?葬式如何?
  带着诸多疑问,考古队员慢慢走向这三具棺椁。大家发现,右侧的那具尸体损坏最严重,需要首先清理。地宫一旦被打开,稳定的环境将不复存在,对尸体和文物来说,是个极大的隐患,所以当务之急是马上将损坏严重的文物清理掉。这具棺椁里躺着的是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本姓王,父亲王天瑞是锦衣卫百户。孝靖皇后13岁时被选入宫,成了服侍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宫女。16岁时被万历皇帝一眼相中,临幸之后怀了孕,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按道理母以子贵,可万历皇帝当时特别宠幸另一个妃子郑贵妃,所以对王氏十分冷淡,仅仅封她为“才人”“恭妃”,而且将她打入冷宫,不准儿子与她见面。
  可怜的王氏被打入幽宫20年,死的时候才37岁。她的儿子朱常洛也很惨,虽然在皇储之争中被立为太子,万历驾崩之后继承了皇位,却因为生病,登基不足一个月就去世了。他也成了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接着,朱常洛的儿子,也就是王氏的孙子朱由校继位,这就是天启皇帝。他给皇祖母重新操办了丧事,因为王氏比万历早十年去世,最开始埋在了东井的平岗地。天启皇帝就将王氏随万历帝葬入十三陵地宫,并正式封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这一番折腾,导致棺椁的损坏尤为严重。
  棺椁被打开的时候,孝靖皇后的尸身已经只剩骸骨了。棺内还随葬了大量的锦缎、衣服、金银器等。
  接着清理的,是左侧孝端皇后的棺椁。孝端皇后是万历帝的原配,比他早三个月去世,万历帝去世后,他们一同被葬在了定陵。
  最后清理的是万历皇帝的棺椁。他的棺椁最大,长3.3米,高1.8米,棺内除了他的尸体外,塞满了各种陪葬品。他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万历皇帝身着刺绣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仔细研究这三具棺椁,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万历皇帝、孝端皇后以及孝靖皇后三人,都采用的是“S形”的侧卧式葬式。不了解中国墓葬礼仪的人可能会不解,不就是侧卧吗?到底稀奇在哪里?
  这么说吧,我国古代对于人死后的世界是极其看重的,所以一个人死后埋葬的葬式是非常讲究的,绝不会随意而为。在“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引领下,把死者的葬式摆成和生前睡姿类似的仰身直肢葬式是最普遍的姿势。距今8500年至7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中,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仰身直肢葬实例。之后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再到元明清,仰身直肢葬遍布全国各地。
  万历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按道理最应该遵守礼制,却偏偏采用了有悖于传统的“S形”侧卧式葬式,这其中必定大有深意。
  很多学者对万历帝后的葬式进行了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以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王秀玲老师为代表。她认为,这一葬式与北斗七星的星象相对应,通过天人感应,彰显出帝王至尊的身份。
  在古代,“北斗七星”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二十八星宿中属于紫微垣。古人一直把紫微星当成是“帝星”,所以天帝住的天宫,也叫作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诩为“天子”,“紫”字代称皇帝,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百姓靠近,所以故宫在古代被称为“紫禁城”。
  来源:《围观考古现场》
  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简介 项木咄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知乎考古大V,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