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站在新的起点深化粤川全面战略合作 携手书写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新篇
  • ·安顺场渡口的木船 见证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安顺场渡口的木船 见证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

红军强渡大渡河乘坐的翘首木船复制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叶海燕
  共忆百年峥嵘岁月,聆听文物中的红色故事。5月10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红色文物讲述百年党史”系列报道。
  5月17日,记者来到四川雅安石棉县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大渡河畔修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渡船的复制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据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宋福刚介绍,当年正是大渡河畔的翘首木船,在枪林弹雨中将17名红军勇士无一伤亡送到了对岸,在国民党军队吹嘘的不可逾越的大渡河上撕开了一道缺口,为红军主力打开了一条北上的道路。
  安顺场是大渡河上的重要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四万士兵至此,渡江未遂,被围困杀戮,全军覆灭。
  时隔70多年之后的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安顺场,准备由此渡河。前有天堑,后有追兵,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渡河的希望寄托在渡河小船上。当年5月25日清晨,17名勇士每人携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由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和二连连长熊尚林带队,登上了渡船。当时,这17位年轻战士的平均年龄不过20岁左右。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宋福刚站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的雕塑前,指着几名船工的塑像说:“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里面有安顺场船工的巨大功劳。”帅仕高,当年20岁出头,担任了强渡大渡河第一船的主舵手。他的孙子帅飞说:“爷爷以前给我描述过当时的情形:水流很急,船一直在左右摇摆。子弹从耳边飞过的声音听得很清楚。爷爷当时心里有点虚,但是看到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便更加用力地摇动船桨。”
  17名勇士在惊涛骇浪中与守敌顽强激战,最终以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完成强渡,成功控制了对岸渡口,强渡大渡河告捷。红军控制渡口后加紧抢渡,当地的77位船工主动加入到帮助红军渡河的队伍中,经过7天7夜的来回摆渡,中央红军8000余名官兵成功渡过了大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