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张爱萍将军故居。资料图片
在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离场镇不远的地方,有一处传统歇山式全木质结构的四合院。这里,是开国上将张爱萍的故居,是他19岁之前生活成长的地方,更是他早年在家乡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
5月13日,讲解员张周通过一幅幅珍贵老照片,向我们讲述了张爱萍将军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这些照片,也完整地记录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926年,年仅16岁的张爱萍在家乡加入中国共青团,两年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远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之后,经历过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他既是新中国第一支海军的缔造者,更是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倾注大量心血……
1987年,张爱萍将军回到阔别58年之久的故乡,之后,他便将自己的故居捐赠给当地政府。
1949年4月23日,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其时,比新中国诞生时间还早5个多月。而这支海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就是张爱萍将军。
“在此之前,我军是没有海军的。当时,渡江战役已打响,党中央深知海军的重要性,因此决定成立第一支海军,时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张爱萍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海军。”讲解员张周介绍,初建时期的人民海军,边打仗边建设,经过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历练了过硬的海空作战本领。
海军成立后,张爱萍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并深入海防前线勘察地形,部署修筑工事,有力地加强了浙东地区海防建设。
1954年8月,张爱萍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
新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国防事业的强大。1956年春天,陈毅找到张爱萍,交给他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工作,其中,“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是重中之重。
深知这项工作重要性的张爱萍,没有退缩。1956年8月,他主持了60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和被邀请的一些苏联专家到会审议规划会议。开始,他像小学生那样,用耳听、用手记、用脑想。随着对某些问题理解不断加深,他从只听、只记、只想的被动状态,逐渐找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在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中,张爱萍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面临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他深入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单位调查研究,向中央建议集中全国力量,加速攻关。他长年奔波在大漠深处、深山僻壤,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参试部队官兵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
在如今的张爱萍故居,一张张沉淀记忆的老照片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风霜雨雪和辉煌历程。1987年,离休后的张爱萍将军回到阔别58年的家乡,不久便将故居捐给地方政府。如今,这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