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恪尽职守 最贫困乡成了乡村振兴先进乡
  • ·倾力奋战全面脱贫 攀枝花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恪尽职守 最贫困乡成了乡村振兴先进乡

孔靖雪讲述大龙潭乡的“脱贫密码”

孔靖雪(右)了解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孔靖雪
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党委书记

  4月22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党委书记孔靖雪,被授予“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位于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曾是攀枝花市仁和区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脱贫攻坚以来,到2018年,全乡411户、158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61元,成为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时,孔靖雪介绍了大龙潭乡的“脱贫密码”。

产业扶贫
让户户有基础产业

  4月,大龙潭乡的气温已经升至30℃以上,路边,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林。现在,芒果刚挂果,等到7月,这里将是一片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想象不到吧,曾经的大龙潭乡,是仁和区贫困户数最多的乡镇。”孔靖雪介绍说,大龙潭乡的贫困群众,主要在干坝子村和大龙潭村,致贫原因,是常年干旱缺水、自然条件差。2014年,全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411户、1584人。
  在孔靖雪看来,脱贫攻坚,要“知己知彼”,因地施策。通过逐村逐户了解情况,大龙潭乡制定了全乡产业总体规划,明确乡、村、户的产业扶贫方案和具体措施,将贫困群众纳入产业体系中,初步形成“果、烟、菜、畜”产业结构,确保每个村有1到2个产业增收项目。实现“一村一品、一村多业”,产业帮扶做到全覆盖。通过持续抓好芒果、蔬菜两大支柱产业发展,芒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蔬菜面积1.2万亩,烤烟种植面积5600亩。
  除了主打产业芒果,大龙潭乡还充分利用气候特点、地理优势,鼓励贫困村探索试种新作物,如火龙果、青花椒、牛油果、杨梅等,还试种了羊肚菌、金桔等农产品。

项目帮扶
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

  全乡400多户贫困户,户户情况不一样。脱贫攻坚中,孔靖雪和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想法设法整合项目资源,争取项目,为进一步提升贫困户收入,解决住房安全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借助乌东德水电站项目,大龙潭乡实施安置移民群众101户81人,干坝子村迤巴利、花棚子两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整组搬迁。除了住进宽敞整洁的新房,还在生产条件更好的区域安置了土地,搬迁贫困户的住房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提升。
  孔靖雪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促脱贫攻坚的杠杆支点。她积极争取,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乡建成300余公里硬化产业道路,1.9万亩高标准农田,238口蓄水池,有效改善了生产条件。

改善环境
贫困村变成美丽小康村

  孔靖雪表示,脱贫攻坚之后,如何乡村振兴,一直是她思考的内容,人居环境治理是一个关键点。为此,大龙潭乡充分发动贫困群众转变生活习惯、开拓思维,呼吁大家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乡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也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并形成了“政府补贴、村集体出资、村民自筹”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创造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当地还积极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整治行动”,实现了贫困村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同时,在贫困户中开展文明评比、卫生评比等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2020年,混撒拉村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干坝子村获得仁和区“治理先锋”荣誉称号。
  “欢迎来到大龙潭乡,赏花、品果,感受独特农家风情。”孔靖雪向广大游客发出诚挚邀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席秦岭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