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汪启明:像《华阳国志》这样的文献太少了
  • ·未经许可生产冷吃兔被罚5万元
  • ·汪启明对话传习志愿者:崇州除了油菜花节 还应有常璩文化节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三星堆为什么留下了这么多“谜团”?

汪启明:像《华阳国志》这样的文献太少了

2021年首场“名人大讲堂”在常璩故里崇州开讲。

常璩生平介绍。

崇州“华阳国志馆”。

  近日,三星堆遗址发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再次掀起古蜀文明神秘的面纱,也唤醒了更多人对三星堆的好奇探究之心。3月29日下午,汪启明教授在做客“名人大讲堂”时说,作为全方面描写巴蜀历史地理的我国首部地方志,《华阳国志》记录的时段是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跨度很长,涉及到了大量古蜀时期的历史,其或可为揭开三星堆的诸多谜题提供重要参考。

出土文物与文献相结合
才能形成完整的解释链条

  出土的文物,是无声的历史。汪启明说,在考古学上,出土文物一定要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才能互为印证,形成完整的解释链条。光靠出土文物本身是得不到答案的。“目前,各地的博物馆都在找当地的出土器物与三星堆的相似性,这固然是一种解释的办法。但是用这个出土文物去解释另一个出土文物,怎么判断这是偶然的相遇还是同出一源呢?所以无论如何也还是需要文献的解释。”
  汪启明说,我国的古书亡佚太多。很多我们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只是限于当下的文献背景。对古蜀国记载的文献,最为重要的有两本,一是《华阳国志》,一是《蜀王本纪》。后者为历代蜀王传记,原书早已亡佚,文字散见于《史记》《文选》等书,由明代郑朴搜集整理成文。因此《华阳国志》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三星堆现在之所以留下了这么多“谜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像《华阳国志》这样的文献太少了。”汪启明感慨。
  三星堆有没有文字?汪启明提到他倾向于古蜀有文字,“高超的工艺水平,具备文明所必须的城市、冶金、宗教等条件。我也非常期待三星堆能出土文字,那将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大事件了。”

青铜“纵目”面具
跟文献中“目纵”不是一回事

  在讲座中,汪启明特别强调,读《华阳国志》“一定要读懂,然后再去发表观点。”他举了一则关于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的例子。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很多人也将其与蜀王蚕丛联系起来。其源于对《华阳国志》中这样一段文字的解释:“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家也。”
  汪启明说,这段文字明确提到了蚕丛“目纵”,而三星堆的这件面具眼睛处也有明显的突起,两者似乎非常相近,于是出土青铜面具被命名为“纵目面具”。那么问题来了,查阅自古以来所有文献,“纵”字似乎都没有“突起”的意思。汪启明提到,《集韵》中云“东西曰衡,南北曰纵。”也有文献把“纵”字理解为“竖”,总之都没有“突起”之意。
  汪启明认为,这或许是当年的考古学界对于《华阳国志》中“其目纵”的误读。他解释道,就算“纵”字能理解为“突起”,那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也不是“目纵”而是“瞳纵”。“目字应该是指整个眼睛,三星堆面具上突起的部分很显然是其中的‘瞳’。《华阳国志》所云“其目纵”并非是说眼睛突起的意思。”根据汪启明的猜测,“其目纵”或许是相对于横来说,蚕丛的眼睛也许长得并不是标准的横着,所以才说“目纵”。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陈羽啸 实习生 王金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