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罨画池内的陆游祠。张海摄
崇州罨画池。张海摄
1172年,正在讨伐金兵的关键时刻,王炎去职回朝,陆游也被调成都。置身繁荣富庶的巴蜀大后方,陆游却从未忘记收复失地与洗刷国耻。他关心国事,关注前线,随时做好杀敌准备。他那些饱含杀敌报国激情的昂扬诗句,不少就写于蜀中,如《关山月》“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 断 弦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痛斥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 复 的 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一路风尘仆仆,陆游经金牛道最后始达南郑,心情振奋,凭吊古迹之余,仍存故土未复之深沉遗憾。这种心情也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如《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暗寓对吴太尉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而无收复失地之念的讽刺。
陆游入幕王炎府不久,因公至阆中、苍溪、广元等地奔波劳顿,不免对自己壮志难酬解嘲:“自笑谋生事事疏,年来锥与地俱无。平章春韭秋菘味,拆补天吴紫凤图。食肉定知无骨相,珥貂空自诳头颅。惟余数卷残书在,破箧萧然笑獠奴。”感叹自己自入仕以来,抱抗金许国之壮志而未得酬,还曾被罢官。后受王炎之聘入幕南郑,却因复杂的因由,报国宏图无由施展。
1172年,正在讨伐金兵的关键时刻,王炎去职回朝,陆游也被调成都。岁月流逝,功业无望,虽置前线却无所作为,陆游不免感叹:“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良时”即指正在讨伐金兵的关键时刻,蹉跎时光,丧失了讨伐金兵的最佳时机。
进入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赫然在目:群山环绕,河渠纵横,气候温润宜人,物产丰饶,物阜民丰。如此美丽可人的环境,冲淡了陆游羁旅行役之苦。
在绵州(今四川绵阳),虽有“渭水歧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的遗憾,然而一望无垠的平畴田野,星罗棋布于眼帘,陆游为之一振,顿觉心旷神怡,写下《东山》:“今日之集何佳哉!入关剧饮始此回。登山正可小天下,跨海何用寻蓬莱。”东山即富乐山,陆游认为巴蜀佳山秀水令人陶醉,不必劳神费力去寻觅虚幻的“仙境”。在鹿头关悼祭庞统:“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股金恨,父老岁时思。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在汉州(今四川广汉)吊房琯,又赋《严君平卜台》。在成都追思张咏:“张公世外人,与蜀偶有缘,天将靖蜀乱,生公在人间。厥初大盗兴,乐祸迭相挻,天子辍玉食,贵臣拥戎旃……”张咏在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时期任成都知府,他采取惩首恶、宽协从的政策,很快平息战乱。陆游此诗就是对张咏治蜀的称颂。
陆游在成都自谓“冷官无一事”,他饮酒赋诗:“革带频移纱帽宽,茶铛欲熟篆香残。”西郊赏梅闲游:“老来爱酒剩狂颠,况复梅花到眼边。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癯仙。”他览名胜古迹,吊先贤圣哲,称誉刘备“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为其匡复汉室大志未酬而惋惜“讨贼志不成,父老泣陵柏。”还有看似投闲置散,实是壮心未灭的诗人不被重用的不得已与无奈之举:“京华豪饮釂千钟,濯锦江边怯酒浓……午枕如雷君莫怪,西风吹梦过吴松。”“谁道名花独故宫?东城盛丽足争雄。”
1173年,陆游权通判蜀州,感叹华发添双鬓,渐入老境,赋《初到蜀州寄成都诸友》:“流落天涯鬓欲丝,年来用短始能奇。无材借作长闲地,有懑留为剧饮资。万里不通京洛梦,一春最负牡丹时。襞笺报与诸公道,罨画亭边第一诗。”此时诗人也才49岁,值得庆幸的是罨画亭一带的旖旎风光,给人以灵感与创作诗歌的激情。蜀州西北接青城山,陆游曾涉足其间:“今年游青城,三十六峰峦。白云反在下,使我毛骨寒。天如玻璃钟,倒覆湿银海。素壁行其间,草木尽光彩。”为我们勾绘出青城天下幽的图景。
然而短短数月,陆游又摄嘉州知事,在凌云山大佛寺,陆游被嘉州山水景物陶醉,诗兴大发,佳篇秀句迭出:“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大佛)”“峨眉月入平羌水,叹息吾行俄至此。谪仙一去五百年,至今醉魂呼不起。玻璃春满琉璃钟,宦情苦薄酒兴浓……”“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精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面临峨眉佳山秀水,醉吟放歌:“我是天公度外人,看山看水自由身。藓崖直上飞双屐,云洞前头岸幅巾。万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尘。非无好客堪招唤,独往飘然觉更真。”以至1174年陆游离开嘉州时,仍恋恋不舍:“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如梦魂。”美丽富饶的嘉州、淳朴好客的嘉州人是陆游依恋不已梦萦魂牵的美好记忆。
返回成都后,他流游东湖写《晚步东湖》《暮春》等诗,对东湖风光充满眷恋:“云薄弄春晚,湖空弄夕辉。”与友人宴于西楼:“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表面上写豪华的宴会,热烈的音乐歌舞场面,实是诗人功业未立的惆怅,光阴虚度的悲哀。同样作于成都的《观长安城图》,其中热切报国之念感人肺腑:“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观看长安地图,引发诗人对长安的收复之心。然而何时才有宋王室的军队去夺取失地呢?陆游徒具爱国之心而无法施展!他的这种愤懑与遗憾,体现在《蜀地大阅》中:“刘琨晚抱闻鸡恨,安得英雄共著鞭。”
陆游在成都期间心绪复杂,一方面被成都如画的风景所迷醉,另一方面又被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引发故土之思。而失地之恨与抗击入侵者的决心,也屡屡现于诗歌之中。如称之为陆游诗“压卷”之作的《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1175年冬,陆游任职荣州(今四川荣县),留下了《入荣州境》《井研道中》《赖牟镇早行》《初到荣州》《城上》《龙洞》《别荣州》等诗,次年初即返回成都赴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直到1178年离蜀回朝。四年时间,陆游出游成都周边的新都、金堂、汉州、双流、新津、眉州、青城山、灌县(今四川都江堰)等地,蜀中古迹名胜,尽入诗卷,留下了多姿多彩的诗歌,色彩绚丽,令人目不暇接:“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老予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
尽管“行遍梁州到益州”踏遍巴山蜀水,虽有“裘马清狂锦水滨,最繁华地作闲人”的快意疏放,其实,陆游的日常事务也极繁琐:“成都再见春事残,虽名闲官实不闲。门前车马闹如市,案上文檄高如山。”
置身繁荣富庶的巴蜀大后方,陆游却从未忘记收复失地与洗刷国耻。他关心国事,关注前线,随时做好杀敌准备:“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场……请书一尺檄,为国平胡羌。”他那些饱含杀敌报国激情的昂扬诗句,不少就写于蜀中,如《关山月》“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痛斥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