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宽窄巷
  • ·传奇尚书胡濙:受命入川寻张三丰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传奇尚书胡濙:受命入川寻张三丰

  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道观珍藏的胡濙墓碑。 雷康摄

  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家藏的张三丰自画像。(资料图片)

  我们在讲到宋朝以胡宿为代表的晋陵胡氏时,曾提及到明朝时,胡宿第16世孙中有一个叫胡濙(yíng)的人。胡濙非常有传奇色彩,而且与四川渊源颇深。
  他生下来就充满传奇,《明史》明确记载:“生而发白,弥月乃黑。”生下来时头发就是白的,直到满月后,头发才变黑。在中国著名的八仙故事中,张果老生下来就须发皆白,但那是传说。而胡濙生下来满头白发,却是正史记载的,不可谓不传奇。


受命寻找建文帝
可能到过鹤鸣山

  胡濙,字源洁,常州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胡濙的祖父胡祯,官至常州路医学录,父亲胡宗仁,隐居乡野没做官。
  胡濙生下来就充满传奇,《明史》明确记载:“生而发白,弥月乃黑。”生下来时头发就是白的,直到满月后,头发才变黑。在中国著名的八仙故事中,张果老生下来就须发皆白,但那是传说。而胡濙生下来满头白发,却是正史记载的,不可谓不传奇。
  明建文二年(1400年),25岁的胡濙考中进士,出任兵科给事中。在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争夺战中,胡濙似乎并没有站在朱允炆这边。朱棣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提拔胡濙为户科都给事中。这说明胡濙很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
  朱允炆死不见尸,这让朱棣很头疼,成了他的心病。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派胡濙以寻找道教宗师张三丰的名义,暗中探访朱允炆的下落。
  为什么要把寻张三丰与朱允炆联系起来?朱棣认为,朱允炆如果出家,很可能会去投靠张三丰,与张三丰在一起。所以,找到张三丰,就能找到朱允炆的下落。这么重大的任务,朱棣没派别人而派胡濙,充分说明了朱棣对胡濙的信任。
  在如今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道观里,有一块珍贵的墓碑,上面刻着“明钦差兵科给事中礼部尚书忠安公胡濙老先生之墓”字样。难道胡濙到过四川,并死在四川,被埋在鹤鸣山?
  墓碑背面有墓志铭,因年代久远,蚀化严重,文字漫漶:“老先生字源洁,武进人也,于永乐五年奉成祖旨……于鹤鸣山殒迎仙阁……邑绅杨从之先生来游……闲谈及此,杨公慷慨捐资修……二君亦赞襄,沏(砌)石以表忠名之不朽。”
  鹤鸣山当地有一个传说,胡濙打听到张三丰在鹤鸣山修行,于是跑到鹤鸣山找张三丰,但张三丰一直不见他。胡濙没办法,只得留下来,最终死在鹤鸣山。这个传说只有前半截可能是真的,即胡濙的确来过鹤鸣山,但他并没有死在鹤鸣山,死在鹤鸣山的是另一个人:龙虎山道士吴伯理。
  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派龙虎山道士吴伯理等人到鹤鸣山迎请张三丰。吴伯理一直等到死的那天,张三丰都没答应去见朱棣。吴伯理葬在鹤鸣山迎仙阁后面,至今墓尚存,并立有墓碑。
  或许,因时间久远,鹤鸣山当地把吴伯理与胡濙混淆了,所以导致后世人误以为胡濙也死在鹤鸣山,并为胡濙建墓立碑。
  从这块墓碑的墓志铭可以明显看出,是后世的大邑士绅杨从之等人为胡濙修建的衣冠冢。


土木堡之变中
与于谦保北京

  话说胡濙奉朱棣之命去找朱允炆,这一去,就是9年。
  胡濙的母亲去世时,按规定他应回家居丧,但朱棣没同意,因为他的任务没完成。为表示对胡濙的安慰和鼓励,朱棣升任胡濙为礼部左侍郎,这是仅次于礼部尚书的职位。
  永乐十七年(1419年),估计胡濙回朝待了一段时间,又跑到江浙湖湘等地去“巡视”了,这一去又是4年。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快马加鞭急急忙忙地赶回京城。听说朱棣北征驻扎在宣府镇(明朝的九大边镇之一,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他立即赶了过去。
  赶到时,已是深夜,朱棣都睡了。听说胡濙来了,朱棣立即起来召见他。君臣这一谈,就是好几个时辰。《明史》中说,胡濙“漏下四鼓乃出”。四鼓即四更,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时间凌晨1-3点。
  胡濙与朱棣谈的什么呢?当然是朱棣最为关心的朱允炆的下落了。在胡濙到来前,朱棣听说朱允炆从海上逃到国外去了,就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去找朱允炆。听了胡濙的汇报后,朱棣“至是疑始释”,这才消除了疑虑。
  那么,胡濙找到朱允炆了吗?史书中没有记载,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从胡濙如此着急地去见朱棣,两人谈了那么长时间,加上朱棣的反应,可以推测的是,胡濙不仅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而且有可能见到了朱允炆。
  朱允炆流落民间20多年,离权力中心太久,朱棣的统治根基也很牢固了,朱允炆不可能再有“翻盘”的想法,不想再与朱棣争权夺位了。胡濙深夜见朱棣,估计就是给朱允炆充当中间传话人,这才使得朱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然,这都是推测,并没有真凭实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濙长期在外奔波的生活算是宣告结束,他的使命完成,该开始新的生活了。
  当朝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汉王朱高煦制造流言诽毁太子,朱棣对此将信将疑。正好,深得朱棣信任的胡濙回来了,朱棣就派胡濙到南京任职,并调查太子有无胡作非为的事情。胡濙到南京调查清楚后,写了一道秘密奏折,向朱棣报告朱高炽监国的情况,赞扬朱高炽诚敬孝谨,没有过失,朱棣很高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即位,想把胡濙召到北京任礼部侍郎。后来听说胡濙曾给朱棣写过秘密奏章,对胡濙有些怀疑,就没把他召到北京,胡濙转任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监祭酒。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胡濙迁任礼部左侍郎。第二年,胡濙到北京,朱瞻基晋升他为礼部尚书。
  宣德四年(1429年),胡濙兼管詹事府事务,两年后又兼管行在户部。朱瞻基驾崩,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胡濙成为朱瞻基的“托孤五大臣”之一。
  正统九年(1444年),69岁的胡濙感到岁数大了,请求退休,没得到允许。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俘,北京告急。有人建议迁都南京,胡濙反对。他的意见与名臣于谦相合,大家的心安定下来,共同击退敌军保卫了北京。
  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即位后,胡濙升任太子太傅。
  景泰三年(1452年),胡濙升为少傅,后兼太子太师。5年后,朱祁镇复位,胡濙撑着病体入宫朝见,并请求离职,朱祁镇同意了。
  胡濙历事6朝(建文帝、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两朝、景泰帝),前后近60年,可谓是德高望重的重臣。
  胡濙回到家后,他的3个弟弟胡克恭、胡克宁、胡克诚都已70多岁了,个个须眉皓白,大家欢聚一堂,人们把这样的相聚称为“寿恺”。
  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去世,享年89岁,被追赠为太保,谥号“忠安”。
  胡濙生性节俭,为人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屈尊待人,推荐了大量人才。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他说:“老成举措,自得大体。”
  胡濙有4个儿子3个女儿,儿子们大都为官,但官做得不大。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