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摇橹送解放军渡江的“大辫子姑娘” 曾与战地摄影记者故地重游
  • ·从“省港”到“湾区”:大珠三角的百年“红色足迹”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摇橹送解放军渡江的“大辫子姑娘” 曾与战地摄影记者故地重游

  颜红英家的墙上挂着她晚年的照片和《我送亲人过大江》摄影作品。

今年92岁的颜红英老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今年92岁的颜红英已白发苍苍、行动迟缓,曾在战场中 受损的听力也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差劲。但是,对家里客厅内挂着的那一幅年代久远的照片,她还能说出一段特别的经历。
  那是1949年4月22日,炮声隆隆的江苏省扬中县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奋力摇橹,一心想要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船上的解放军战士尽快登陆,到对岸去打胜仗;另一位姑娘半蹲在船舱内,她们的父亲在后面掌舵。
  当时,新华社记者邹健东被眼前这个背影吸引住,拍下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并刊发于《新华日报》上。照片上的大辫子姑娘就是颜红英,那一年,她19岁。

“大辫子姑娘”还好吗?
她今年92岁,身体还行

  1月25日,颜红英的儿子董红兵告诉记者,母亲今年已经92岁了,身体还行。但因为行动迟缓,她现在很少出门走动。老人最开心的时候,是孙子和曾孙子回来探望,她总要唠叨好久。
  颜红英的听力下降得厉害,家人与她的沟通中,打手势比说话来得更快。听力的减退除了衰老的原因,还与她年少时的那场经历有关。
  1949年春,渡江战役打响。江苏宝应县的船工颜建发平时带着大女儿颜红英、小女儿颜根兄以船为生,听闻解放军征集船只渡江,他们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
  一天傍晚,船队在一个名叫小河夹的江面上演练时,遭遇了国民党军舰的猛烈炮击。一发炮弹落在了颜家的船边,摇船的颜红英迅速开船转移,保护了船上的解放军战士,但她因此耳膜被震伤,听力受损,落下了后遗症。
  4月22日傍晚时分,包括颜家在内的数百艘小船上坐满了解放军战士,渡江战役一触即发。也正是这时,一名战地记者拍下了“大辫子姑娘”摇橹的照片,画面正中,便是当年19岁的颜红英。
  战事过后,颜红英回归了普通生活,结婚生子,只向家人回忆过那段特别的经历。

为什么要送解放军过江?
为了生计,为了不再受欺负

  解放战争胜利后,20多岁的颜红英在他人介绍下认识了同样是苏北当地人的丈夫。婚后,二人在苏州做船运生意,贩卖货物,之后在吴江太湖菀坪落脚,生育了7个子女,董红兵是他们最小的儿子。在董红兵印象中,母亲常常教导他,做人要勤劳肯干,不能偷懒。
  董红兵第一次听母亲说起当年送解放军过江的故事,是在小时候公社放电影时。“在她心里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他们之前就是跑船生意的,在江上来来去去。”董红兵说,他曾经听母亲讲过,还没解放时,在江面做生意的船家时常有被国民党兵抢夺的事情发生,“送亲人过江”,是他们那代人为了生计,为了不再受人欺负而做出的选择。
  在苏北老家,许多人都曾亲历过那段战事。颜红英举家搬迁到江南后,有的邻居对这段传奇往事并不相信。“如果当初没有看到电视上的照片寻人,可能这件事就不能证实了。”董红兵说。

1999年两次到访北京
曾与拍摄者一起故地重游

  董红兵说的“电视上照片寻人”,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当年摇橹过江后,颜红英回归一个普通船家女的生活。时光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照片拍摄人、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始终忘不了渡江战役中划船的大辫子姑娘纤弱而坚强的身影,他多次托人在报刊上刊登照片和文章寻找,但始终没有回音。
  1999年4月,江苏卫视为庆祝南京解放50周年,播放了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片中对当年划船小姑娘的深情呼唤,引起了常熟唐市镇中年妇女董小妹的关注,她流着眼泪说:“这是我的妈妈!”
  在病床上的邹健东老人得知找到了自己50年前拍摄的《我送亲人过大江》中的大辫子姑娘后,高兴不已,盛情邀请他挂念半世纪之久的“小姑娘”来北京天安门参观。
  在北京,颜红英与邹健东会面,两位老人紧握双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邹健东还送给了颜红英姐妹两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仔细看过照片后,颜红英对邹健东说:“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董红兵回忆,1999年的八一建军节,母亲又去了一次北京参加活动。那一次,她和邹健东一起回到苏北故地重游,十分感慨。
  随着时间流逝,当时一起划船的妹妹颜根兄去世了,颜红英老人的听力、行动能力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差,但她仍然愿意为到访的客人讲述那段故事。

参考文献

  《扬州档案方志》:我送亲人过大江,那个摇橹送大军渡长江的长辫子姑娘是咱扬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