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人文历史-
A16 人文历史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人文历史
  • ·姿貌绝伦的甄氏是《洛神赋》的原型吗?(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姿貌绝伦的甄氏是《洛神赋》的原型吗?(下)

《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

影视剧中的甄后形象。

  甄氏在史书中富有传奇色彩、美貌倾城,而且知书达理。三国时北有甄姬,南有二乔,可见三人在三国鼎立时期人们心中的地位。甄氏著有诗歌《塘上行》一首,属《相和歌·清调曲》: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此诗以决绝的笔触抒发了因谗言而与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欢好。不同于其他闺怨诗的哀愁,整部作品于阴云密布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自尊之情。
  晚唐著名学者王叡在《炙毂子》中又说此诗名《塘上辛苦行》,评结尾“从君独乐,延年千秋”之语可称绝妙,“于悲恸伤绝中又生沉致之姿,风采殊绝。”明代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感慨此诗云:“诗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间,相去无几,顿自绝殊。”这首《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唐《艺文类聚》等诗集,承传于后世。

故事被后世演绎甄氏并非洛神原型

  甄氏真的是洛神原型吗?她真的与曹植有感情戏吗?
  后世演绎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他们真没戏,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都不敢这样编。
  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史书没有记载曹植求娶甄逸女之事,李善所引的《记》应该是唐传奇《感甄记》,纯属小说杜撰。《感甄记》影响甚广,李商隐《无题》借用此典故:“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在《东阿王》中叹曹植没能争得储位,“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另外,建安九年破邺城时,曹植才十三岁,如果他是向甄家求婚,应该还在甄氏嫁袁熙之前,那时曹植可能才几岁。因此,求婚之事纯属唐小说家胡乱编造,送枕之事也前后矛盾。前已讲曹丕将甄氏枕头送给曹植,后又讲在洛水上遇甄氏送枕托心,到底是曹丕赠送还是甄氏的神魂赠送?
  唐传奇中讲甄氏情事的还不少,另有一篇名《萧旷》,讲述隐士萧旷也在洛水遇到甄氏。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托意于宓妃,有之乎?”女曰:“有之,妾即甄后也……”甄氏称自己因倾慕曹植才华,被魏文帝赐死。甄氏离开前也如《洛神赋》的故事一样,赠送萧旷明珠和翠羽。
  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卢弼等历代文人学者,都认为甄氏与曹植绝无可能有故事。曹植写《洛神赋》本意和屈原、宋玉的“楚辞”类同,都是托辞宓妃以“寄心君王”,自序中也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朱乾:“《文选·洛神赋》注载子建感甄事,极为荒谬……小说家附会‘感甄’,李善不知而误采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潘德舆:“致使忠爱之苦心,诬为禽兽之恶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
  兄长赠送嫂嫂的枕头给弟弟,何焯认为,“里巷之人所不为,况帝又猜忌诸弟”。曹植备受曹丕父子猜疑,被困于封地,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视,他一直上书恳求重用,抑郁不得志,忧虑恐惧,哪还有胆量以“感甄”为题作赋?叔嫂私通,有违人伦,就凭“感甄”二字,曹丕或曹叡就可以“大不恭”治曹植死罪。宋人刘克庄说:“《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
  另一种观点认为,《洛神赋》的前名为《感鄄赋》,是魏黄初四年(曹植自序误作黄初三年),曹植离开鄄城,由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时所作。曹植当年进京朝拜后,就要返回新的封地雍丘,感伤自己连年迁徙,备受猜疑,怀才不遇,遂作《感鄄赋》。三国之前,“鄄”与“甄”相通,都读juàn,东吴避孙坚讳(吴人读jiān、juàn音近),改“甄”为zhēn音。魏明帝为母亲讳,或避免“感鄄”被解读为“感甄”,才改为《洛神赋》。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洛神赋》并非寓意君臣大义,但其中洛神形象原型也不是嫂子甄氏,而是曹植亡妻崔氏。崔氏因穿了华丽的锦绣,被曹操赐死,借此打压曹植和崔琰一族。曹植从此失去储位,多年没续正室。《洛神赋》“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哀一逝而异乡”,都是在怨恨夫妻正当盛年,天人之隔。而“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更是写明了丧偶之痛。

“杀母留子”寓言甄氏因何被赐死成谜

  甄氏嫁给曹丕后,生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卢弼《集解》认为,曹叡不是曹丕之子,乃是袁熙遗腹子。正因为有此疑虑,魏明帝久久不能被立为太子。
  甄氏无疑是被曹丕赐死的。《甄后传》称“赐死”,《明帝纪》称明帝“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晋书·阎缵传》“魏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方伎传·周宣传》载,“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人不及。”
  甄氏因何被赐死,卢弼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因抢走甄氏,曹丕被曹操记恨,曹丕久久不得立为太子,迁怒于甄氏。二是曹丕初遇甄氏时,甄氏21岁,年方少艾,到黄初二年,甄氏色衰齿长,已38岁,前一年,曹丕称帝,娶了汉献帝二女,郭后、李贵人、阴贵人又并受宠幸,《郭后传》称“文帝为嗣,郭后有谋”,而“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宠”。三是魏明帝身世存疑,如果真是袁胤曹嗣,不排除曹丕杀母留子,藉以灭口。
  《魏末传》和《世说新语》都记载了一个“杀母留子”的寓言故事。曹丕父子打猎,见子母鹿,曹丕射杀了鹿母,让儿子曹叡射鹿子,曹叡哭着为鹿子求情,“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有所感悟,于是决心立曹叡为嗣。
  甄氏之死还有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甄氏失宠后,对魏文帝有怨言,《甄后传》载,“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赐死”。甄氏固然并非贤良淑德的“圣母”,魏国官修《魏书》记载甄氏的言行之善,各种溢美之辞,都难以证实,被陈寿删去不取。但正如前人感叹,曹魏“开国之初而不能容一妇人”,事出离奇,不能不让人想仔细推究考证一番。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