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岳氏宗祠。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岳飞的爱国精神传承数百年。在成都新津安西镇,就有一处岳飞后人修建的岳氏宗祠,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近日,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正在进行,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好家规及背后的故事。6月21日,记者走进岳氏宗祠,听岳飞后人讲述家训家风。
岳氏宗祠是岳飞第廿五世嫡孙岳逢阳告老还乡时修建的。2018年7月,这处老建筑被列入成都市第十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岳逢阳,字丹崖,天生聪慧、学习刻苦,于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中进士,先后在湖南保靖县、湖南华荣县、云南楚雄州任职。同治三年(1864年),岳逢阳回到新津岳林盘,选址创建岳氏宗祠,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
祠堂大门上方,赫然写着“月花村小学”五个大字。既是岳氏宗祠,为何成为小学?“岳家人一直在祠堂举办义学,邻里乡亲的子女都可来免费学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岳氏宗祠就成为月花村小学办学所在地。不过,这个正大门一般不出入,学生上学是走侧门。”岳飞第三十世嫡裔孙岳炳瑞说,“每天早上,学生进入学堂,首先在门口向先生行拱手礼。行完礼,还得背诵先祖岳飞的格言警句:‘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岳炳瑞介绍,岳逢阳一生勤政廉洁,励精图治,爱民如子,广为布施,被老百姓尊称为“岳青天”。他举办私塾义务为乡村邻里的子女免费解惑授课,深得老百姓爱戴。在祖训中也规定,凡考取功名的岳氏后裔均予以嘉奖,对岳氏孤寡之人予以照顾供养,体现了岳飞忠孝文化以及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
岳飞精忠报国,是中华儿女的爱国典范。他严明军纪,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是廉洁自守的典范。这些壮志豪情和治国治家准则,也在后世中传承和发扬。
在宗祠正门两边,有镌刻“敦宗睦族”的砖雕,寓意家族和睦淳朴敦厚。“这是岳逢阳专门定制的砖雕祖训和吉祥四宝,希望我们每一位后人都要打牢文化基础,温故知新,提高文化素养。”岳炳瑞介绍,先祖岳逢阳曾在西侧的磨坊沟(碾子沟)上面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和水车,水车一方面供乡里乡亲免费碾米磨面,一方面为邻里乡亲提供生活用水。桥的西侧有一个烽火瞭望台,是当年的制高点,也是当年习武展演施放狼烟号令的地方。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胸怀家国,读好书,做好人。”岳炳瑞介绍,每年清明节或岳飞诞辰,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岳家上上下下近400人齐聚一堂,缅怀祖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