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泥,是指调和做砖、做瓦用的泥巴。
我们那个踏踏叫黄泥坪,位于川北,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一碗泥土一碗饭的地方。黄泥土的特点是土体厚、黏性强、泥质细,质地均匀,保土保水,能产出最好的粮食。
黄泥土也是做砖、做瓦的优质泥土。那些年生产队搞副业,开会讨论,大家建议办个砖瓦厂。于是,队上拿出两亩田,抽调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组成专业队就开张了,其中就包括我。我们先在田里,把泥土挖松挖深,然后放上水泡起,等泥土软了,调泥。
天麻麻亮时,队长在广播里喊:“各家各户把牛赶上,到青杠树大田里调泥哈。”全生产队的20多个养牛户牵着牛,浩浩荡荡来到大田里调泥。
调泥,就是人把牛绳牵到,在30厘米厚的稀泥中来回转圈圈。牛四只脚,用牛调泥,又快又好。泥巴越调,黏性越强,人腿、牛腿越陷越深,是个很累的活。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做砖瓦的师傅说:“调泥,要调到有胶性,生土调成熟泥,拿在手里黏黏糊糊的,摸起来像发酵的面团就算调好了。”
下午,生产队的全部男女劳力将调好的黄泥起运到仓房的大坝子上,堆积成圆形的大泥坛,还盖起了茅草棚子,方便砖瓦工盘泥,切块取料。
做砖坯比较简单,双手捧起一坨泥,举过头顶使劲砸进木制的匣子里,匣子中间有条细缝,再用钢丝弓弦沿着砖匣子表面和中缝一割,端起砖匣子,轻轻倒扣在平整的院场里,再轻轻提起砖匣子,两块砖就做成了。
做瓦坯是个技术活,瓦桶子由柏木条连成,可以自由张合,桶身均匀地竖着四根凸起的木条,还罩着一层白布瓦衣。队长点名要我做瓦,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把瓦桶子放在转盘上,搭泥墙,切割取料,双手轻轻捧起泥片蒙在瓦桶上,左手捏着瓦桶把手,右手拿着泥刀,沾上旁边盆里的水,转动瓦桶,快速地在泥巴上拍击着、刮抹着,泥巴就变得光光溜溜的,再用专用工具划上线,提着瓦桶,到院场上放下晒太阳,等泥坯干后,用手一拍,分为四片的瓦坯就成了。
砖、瓦胚子晒干后,装在窑里要持续烧三天三夜。出窑前,还要在密封的窑顶筑个泥巴田子担满水,使其慢慢降温,让砖、瓦产生窑变,从赭红变为我们看到的青黛色。
出窑后的青砖、青瓦都具有金属般的质感,平整光洁,色泽均匀、不易破损,具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征。看似简单的一砖一瓦,从调泥制作到晾干烧制,最短需要3个月,如遇雨水多的天气,时间还会更长。
调泥、做砖、做瓦,已成为我记忆中难忘的乡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