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 家园

石门梨花香弥漫

华西社区报2023-04-17 22:18:38.0家园

  □王晓林

  “春风袭来梨花开,醉闻花香溢满山。”阳春三月,地处大巴山南麓铜锣山腹地的石门口,漫山遍野白茫茫的梨花,似乎一夜之间说开就放纵地开了,那壮观的白让整座大山也梦幻开来。
  从山脚向上仰望,三月的林海“雪原”在眼前铺开,扑面而来的香醉了人心。从山脚至山巅,一眼望不到头,连天接地。花是山,山是花,分不清花与山的界限,四处都充满着诗意的素材、诗意的胚胎。眼前的石门,就是一个梨花的世界、一个盛世梨花的王国。
  我真不敢相信,这里过去曾是一座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的贫瘠荒山。那时的石门,呈现在眼里的是漫山遍野的杂草、灌木和乱石遍布的山梁,根本就栽种不出什么东西来。哪知,这里的政府官员偏不“信邪”,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前来承包荒山搞开发。于是,在荒山中便有了精彩的故事。谁也没有料到,经过拓荒者们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树树有了序章,变成了诗行。昔日荒山成了花果山,一坡坡梨树长在了天地间,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如今,梨花用它大气的美,招引来许许多多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从山前山后而来,来赴一场花的盛宴,来这里与梨花结缘,与梨花相拥,与梨花亲昵。许多的梨花爱好者把梨花当成了宠儿,在他们的镜头中,花骨朵就是精灵。他们来这里,就是要把梨花的灵魂用镜头捕捉呈现出来。
  望着这满山的梨花,我对拓荒者有了一种由衷的敬佩:他们将春天撒播在荒山野岭,同时也把春天定格在石门。因为梨花,我再次走进石门,盘桓在梨花丛中解读梨花,那盛开的每一朵花儿,都有着自己的心性,都有着自己的气节、气度和气势。那种花香的纯净令人神往。行走在梨树林间,我发现所有的梨花都在奋不顾身地绽放。它们是为春天还是为大地?我忍不住把脸贴近梨花,真想把它们揽入怀中。纤尘不染的梨花,天资灵秀,意气殊高,善良的本真衬托着洁白的底色,纯洁的底色映照着淳朴的本真,让人不由得想起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次韵梨花》中的文字:“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这是对梨花最深层的渲染。
  梨花的美,是圣洁的美、淡雅的美、清新的美,让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加钟情梨花,为此留下了许多描写梨花神、气、韵、致的诗篇。最有名的当数唐代诗人岑参的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实,岑参笔下描绘的不是梨花,而是雪花。他形象地将雪花比拟成梨花,因此,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常将梨花想象成飞雪。于是,便有了“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等优美的诗句。梨花如雪花,雪花如梨花,二者本不是一物,却在作者笔下融为一物。梨花与雪花因为洁白而被歌咏,被人们世代传颂和喜爱。石门的梨花不用写,不用抒情,它们本身就是天地间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抒情散文。
  梨花美,但最美不过梨花瓣,洁白清香。站在石门高处远眺,望不到边际的梨树融入花海之中,我的目光被那一树树洁白所打动,内心深处被那淡淡的花香所陶醉,正如一位作家所言:“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全是花,一不小心就被花撞个满怀。”穿行其间,一根根树干宛如北方汉子裸露的臂膀。我突发奇想,假如脱离现实让我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会选择在一个幽静偏僻的地方,种一片梨树,盖一间草房,养一群家禽,白天在梨树下悠闲地读书涂鸦,夜晚在梨树下嗅着花香踱步神游,正如散文大家朱自清所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假如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我会把它全都种上梨树,建成一个“世外梨源”。
  在山中转悠,蓦然回眸,鸟儿清脆的鸣叫穿越梨树林,花瓣惊落了一地,这分明是在向远道而来的游客们问好。望着眼前爽心爽肺、美不胜收的景色,呼吸着花香弥漫的新鲜空气,无限惬意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