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东坡公园景致。
藤花旧馆一角。
虽然都是暂居之地,但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苏轼来常州的频率非常高,时间却短。现在说起常州之于苏轼,很多人只能想到他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40余天。但实际上,经过考证,苏轼来常州有14次之多。每一次的停留,他都在常州留下了故事。常州人对苏轼的感情颇深,这些故事得以流传至今。
玉带桥、舣舟亭、狗爬桥等地,皆是这位大文豪在常州生活过的痕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徐语杨邓景轩
江苏常州摄影报道
在常州市东坡公园内,京杭大运河畔,有一座舣舟亭。“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舣’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靠岸停船。”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中,苏轼第三十世孙、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东这样解释。这个停船靠岸的故事,就与苏轼有关。
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的时候,现在的常州由彼时的杭州统一管理。当时的苏轼受任前往常州、润州(今镇江)救灾赈饥,路过常州的时候正巧赶上大年三十,苏轼的船却停在了距离毗邻驿站仅数里的地方,正欲通报常州官府的手下也被苏轼拦住了。“如果通报当地官府,当地官员和百姓就要接待,肯定就过不好年了。”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苏慎说,“苏轼可能考虑到了这一点,觉得不应该打扰大家,所以他就把船停靠在常州城外,也就是现在的东坡公园这里。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就在此建造了这个舣舟亭。”
这一夜,苏轼在常州留下了《除夕夜宿常州城外》两首诗。“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由诗中可知,即便当时天气寒冷,苏轼仍旧坚持将船泊在常州城外。苏慎说,因为这一份体恤他人的心,常州人至今依旧感念东坡。
“东坡来常州的时候,迎接他的场景是万人空巷。1102年他的灵柩离开常州时,跟他告别的也是人山人海。可以说,东坡在常州是深得人心的。”苏东说。
对此,宋人邵博所著的《邵氏闻见后录》就曾有记载:“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曰:‘莫看杀轼否?’其为人爱慕如此。”
这种深得人心,来源于苏轼为百姓做过的太多实事。
“哪怕只在常州市武进区那边住了几天,苏轼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苏慎说。
相传,苏轼曾经帮助当地的村民挖了一口井。相比之前又苦又不干净的井水,这口井的井水香甜可口,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这一口井也被取名为“香泉井”。正是因为这一口井,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定居,人们称这个村落为“香泉村”,至今也没有改变。香泉村旁边的村落叫迈步村,苏慎介绍,以前这个村子叫“晚步村”,就是苏东坡晚上去散步的地方。苏慎在解读中提到,因为常州百姓敬重和爱戴苏东坡,才会出现这么多与苏轼相关的地名。
“东坡就是这种很热心的人。他在常州住的时候,天不亮就出去查看百姓的生活情
况。”苏慎说。苏轼走出门去,看到虽然天
还没有完全亮,但很多小孩子已经开始
诵读诗书了,感到非常高兴。“苏轼说
这个地方的读书氛围非常浓,便给这个地方起名为‘颂渎’。”所谓“渎”,就是河流入湖的口岸。除了“颂渎”,常州还有一个叫做“芸渎”的地方,原本作“耘读”,究其来由也是因为当地勤奋好学的民风得名。
在苏东的讲述中,苏轼还为江苏留下了一座漂亮的玉带桥。相传1074年,苏轼在当时尚属常州的宜兴(今属无锡市)游玩,曾经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现在看起来这条河并不大,但当时没有桥,无论是种地还是路过,都要绕很远的路。苏轼便把象征着官员身份的腰带取下来捐赠给当地,并号召大家捐款,在河上建起了一座桥。”这座桥后来就被称为“玉带桥”,或是“东坡玉带桥”。“虽然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拱桥,但是整座桥被造成了一个整圆,非常牢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苏东说。
除了与民生相关的故事,曾经苏轼还因为四川口音留下了一个笑谈。苏轼在常州的时候非常喜欢出游,他所体验到的常州淳朴的民风、优美的景色,是晚年的苏轼上书了两篇《乞居常州表》,恳请朝廷让他定居常州的原因之一。
在一次出游的途中,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遇到了一座桥。桥又高又陡,他们爬到桥中央已是气喘吁吁。苏轼一边大喘气,一边对着自己的好友说道:“这个桥,真够爬的。”但当地的百姓却因为不明白四川话的读音,误将“够爬”认作“狗爬”。因此,就在当地留下了这么一个“狗爬桥”。
“苏轼来常州不是路过。古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就算是在出差的路上,苏轼也会专门过来。”苏慎说,“以前研究苏轼一共来过常州11次,但我们考证下来有14次之多。”这14次与常州相遇中的故事,大都由当地人口口相传保留下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常州与苏轼的关系显得格外不同:“在常州,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与东坡相关的感情故事,这是极为特别的。”
在浙江读书的时候,我曾无数次地听说过这座城市的名字,常州。但我第一次踏上常州,却是这一次的“寻路东坡”之旅。2月9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东坡”报道组江浙小分队到达了常州,这个让苏轼托付人生最后40余日的地方。
在结束了杭州的采访后,我们乘坐高铁前往常州。路途一共花费了三个多小时。即便是在交通极为发达的今天,所花的时间也并不算短。因此,当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东提到,苏轼很多次“路过”常州应该是有意为之的时候,我是赞同这一点的。况且在常州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这里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除了景色,常州人的质朴和热情,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许这就是苏轼所说的“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我们在常州的时候都在下雨。春雨细丝丝的,落在哪里都听不见声音。整座城静悄悄的,没有鸣笛声,没有嘈杂的人声。常州市中仍存的藤花旧馆,是苏轼的终老之地,也是如今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的所在地。我们坐在馆中,和纪念馆副馆长苏东以及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苏慎一起喝着红茶,驱散春寒。在娓娓道来的东坡故事里,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柔。在千年之前,或许这座小城的温柔,也曾经治愈这位颠沛流离的诗人。
越了解苏轼,就越佩服他。他胸怀宽大,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城市,他好像就平等地爱着这个地方,对待每一个地方的百姓都像家人一般。因此,在他到过的每一个城市中,都会留下无数的美谈。既有这种“为民”的心态,作为官员的他,留下斐然的政绩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一点,在常州格外明显。
苏轼在其他城市的经历基本都是由大量的文献记载,但我们在常州听到的故事,更多的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版本。狗爬桥的笑谈、舣舟亭的由来、香泉村的故事,从千年前流传到现在。这些建筑或地名,至今仍旧存在。在常州,你可以随时随地“偶遇”东坡。
虽然这些故事是苏轼留给常州的关怀,但反过来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常州人对苏轼的惦念呢?
藤花旧馆中种了一批竹子,风一吹就有“沙沙”的声音,倒显得常州更加静谧。其实我是不喜欢下雨的,尤其是江南的雨,下个没完,再加上倒春寒,实在是冷得人头疼。但这一趟的采访我倒是没有这个感觉,不知道是因为东坡的故事好听,还是真的把东坡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落实了百分之一。我只知道,每去一个点位,原本的文字倒是变得鲜活了起来,所谓的“东坡精神”也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解释。能够换一个角度了解世界,有机会与更富有学识和经历的人交谈,即便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充实自己,曾是我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寻路东坡”让我记起了这一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