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的黑颈鹤。(本报资料图片)
一群藏原羚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徜徉(2020年10月24日摄)。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么玖摄
聚焦第27个世界湿地日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长江黄河上游。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地形气候,孕育了四川丰富的湿地资源。数据显示,四川现有湿地123.08万公顷,位居全国第6位。
那么,湿地资源丰富的四川,如何保护、修复湿地,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湿地资源丰富多彩。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四川省现有湿地123.08万公顷,位居全国第6位。其中,森林沼泽0.005万公顷、灌丛沼泽8.79万公顷、沼泽草地91.28万公顷、内陆滩涂6.26万公顷、沼泽地16.75万公顷。
此外,四川还有99.42万公顷的“水域”地类,这些“水域”部分具有显著生态功能,属于《湿地保护法》管理范畴。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区域,四川依法将生态系统典型和生态功能突出的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
目前,四川建立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建立湿地公园5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29处,省级湿地公园26处;有国际重要湿地3处、省重要湿地7处,基本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实现湿地分级管理。
此外,2022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四川、甘肃两省开展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正全力推进中。同时,四川已启动修订《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治理,已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用于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和能力提升。
自2018年以来,四川启动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填堵排水沟、提升水位等措施,优先修复部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的若尔盖、长沙贡玛、海子山等区域。其中,若尔盖湿地建成微型拦水坝152座、小型拦水坝6座,保护和恢复退化湿地6400公顷;理塘海子山和石渠长沙贡玛湿地已治理冲蚀沟22千米,建成小型拦水坝2座和微型拦水坝104座,保护和恢复湿地植被7224.02公顷。这些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遏制了局部区域湿地退化势头,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了区域的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四川科学谋划并正在组织实施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提升四川黄河上游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稳定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面积166570.6公顷。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自2019年实施,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红星镇、麦溪乡修建微型拦水坝152座,小型拦水坝6座,湿地区域植被恢复9.6万亩。
近年来,省林草局先后组织在若尔盖湿地实施了花湖水位提升、麦溪湿地水位提升工程等一批湿地恢复项目,成效显著,若尔盖湿地“水鸟的加油中转站”“迁徙水鸟的庇护所”作用凸显,为正在加快推进的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带来蓬勃生机。
邛海是乌蒙山和横断山边缘断裂陷落形成的高原淡水湖泊,属安宁河支流海河源头,水域面积28.3平方公里,蓄水量2.89亿立方米,是西昌城区的饮用水源地,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
随着西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量的湿地一度被蚕食破坏,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邛海水域面积降至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饮水安全也受到威胁。
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树立了“修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以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核心,实施了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污染清理、土地整治、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生态移民和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开展邛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目前,邛海湿地公园内生态环境改善,涵养水源、调蓄洪水、文化旅游和水质净化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