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互动

做航天事业的快乐螺丝钉

华西都市报2022-12-20 19:53:38.0互动

2022年11月1日,周承钰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杨峰摄

  

青春新榜样

  封面人物大型系列报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峰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入轨,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各大系统在内,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的宏大系统工程。
  周承钰,1996年出生,贵州土家族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位女性指挥员。2020年9月,嫦娥五号发射任务中,曾以特别能吃苦的“95后”最年轻指挥员的形象被大家所熟知。2021年、2022年中国空间站开始在轨建造以来,周承钰先后在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中担任连接器分系统指挥员,在天舟任务中担任操作手,均顺利完成任务,获得更多的成长。

谈压力连接器系统是“命门”“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2022年11月1日,梦天实验舱发射后的第一天,记者在文昌发射场见到周承钰时,她正在和同事一起爬上爬下拆卸分系统的构件。“每次发射后,我们分系统的连接器构件都要拆下来检修更换,电缆和供气管路也要检查,尽快让系统做好承接下一次任务的准备。”
  聊起工作,周承钰非常顺口地讲出了一大堆技术名词,看记者听得发懵,周承钰进一步解释道,其所指挥的连接器分系统类似于给汽车加油的加油枪,主要负责连通火箭的箭上接口和地面的加注管路,让推进剂加注到火箭内部,此外连接器系统也承担连接空调管路等工作。
  文昌发射场工作人员表示,连接器系统是发射场两大系统——动力系统和加注系统的“纽带”和“命门”,具有工作原理复杂,设备分布广、协调接口多等特点,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雷”,作为指挥员,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连接器脱落”这一步操作,是火箭发射的最低条件。
  作为连接器分系统指挥员,周承钰的紧张覆盖了每一次任务从开始到火箭发射前约3分钟连接器脱落的全过程。“每一次任务发射前都很紧张,这是对系统两个多月来工作成果的大考。而且不能因为上次任务成功了,就确保这次一定可以成功,每次任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周承钰说。
  并不是每一次任务都一帆风顺。周承钰记得,天和核心舱和长五B遥二火箭组合体即将转场前,连接器系统曾出现一个小故障。“当时大家熬夜加班到了凌晨三四点,回去短短睡了两三个小时,又回来处置才把故障排除,把时间抢了回来,确保了顺利转场。”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都是零窗口发射,这对周承钰所在的分系统来说是更复杂的情况,“我们要排除所有的意外情况并制定预案,确保火箭能够准时发射出去。”她说。
  “当最后一个连接器脱落,我们跟火箭间的连接彻底解除,我们分系统的任务才算完成,这时才可以松一口气。”周承钰说。

谈工作充满气流嘈杂声的测试间一干就是60天

  在等待周承钰安排梦天任务撤场工作过程中,
  记者注意到,在场比她年长和年轻的航天人,都对她以“大姐”相称。
  对此,周承钰解释,“大姐”只是之前流传下来的一个外号,“好像就是谁喊了我一句,然后就传开了。我们同事之间的关系都挺好的,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状态。”
  周承钰的同事则表示,喊她“大姐”,除了大家喊习惯了,也是因为被她能吃苦的精神所感染。
  周承钰来文昌发射场第一次参加的测发任务是长征五号遥三复飞任务,这是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经历失利之后的关键验证之战。
  周承钰的同事记得,这次任务中,“大姐”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普通人单单跑这么一趟都得冒一身汗,“大姐”一天要来回四趟。
  不足8平方米的测试间,设置了两个配气台、四个转接盒以及上百根电缆和供气管路。工作期间,只能容纳3个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充满了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更让人“抓狂”的是,这里没有空调。
  周承钰在这里整整干了60天,从来没有抱怨过一次,更没有迟到过一次,成功把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这个“边缘岗位”打造成了“党员先锋岗”,并顺利完成了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

谈梦想她被同事称为“航天花木兰”却只愿做好一颗“快乐螺丝钉”

  在文昌发射场工作4年,
  周承钰没有一次亲眼看过火箭点火升空。每次发射时,她不是在指挥大厅指挥,就是作为操作手完成发射前操作后,在厂房中待命,如果火箭发生危险,就要立即返回去抢修。
  “火箭发射的声音、震动我都能感受到,现场则只能通过转播视频来看。任务成功了,大家就会觉得一切付出还是挺值得的。”周承钰说。
  周承钰小时候觉得航天事业很神秘,很让人向往,但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加入其中。高考是她和航天结缘的开始,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学习飞行系统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参加工作,一晃4年,周承钰最喜欢发射场“传、帮、带”的成长环境。
  “2020年,我在当时的师父张维星和一起工作的兄弟们的支持下,才顺利完成了指挥员的工作。我现在也不太成熟,但比当时还是有不少长进。”周承钰说。
  周承钰的同事说,整个连接器系统一共30多个操作手,“大姐”是团队里少有的女性,每次在测试过程中听到“大姐”用熟练的口令调度30多个男同志开展工作,“都给人一种‘航天花木兰’的即视感”。
  “学习使我快乐”是周承钰的网名,她在工作之余也以此为座右铭,不断地学习新知,“航天系统有太多知识需要学习。”
  周承钰说,“像我一样的一线航天工作者们都是因为喜欢、热爱,投入了这个事业,在这个大系统中,大家做好一颗小螺丝钉,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完成好,就是为航天事业作了贡献。”
  对于当代新青年,周承钰认为,“年轻人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热爱的东西,这就是你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要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用自己所学回报祖国,从看到自己的付出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中收获成就、收获快乐。”
 

 让青春力量激荡,让青春正气昂扬。
  封面新闻长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你心中的青年榜样”人选。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动过你?
  快来给我们推荐吧!
推荐方式

  欢迎通过封面新闻APP的爆料平台,推荐你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力量的青年榜样;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封面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相关稿件下方留言,欢迎向我们推荐。

推荐标准

  年轻:14-40周岁。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甘于奉献。创新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引领风潮: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