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四川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 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

华西都市报2022-12-14 01:59:49.0四川

如今的布拖县城 俄底尔以摄

布拖县卫星图像 拍摄时间:2020年   国星宇航供图

  火是彝族人心中最神圣的象征。
  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将神圣火把带到了布拖坝子。此后,火把文化在此积演千年。随着1955年布拖县成立,火把文化在当地再度活跃。
  唱着歌儿,跳着朵洛荷舞蹈,现在的布拖,正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交通为种
点燃脱贫攻坚之火

  过去,布拖坝子上,交通不便是最大的问题。
  2005年,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村民且沙次干为了将家里的羊卖掉,只能将羊紧紧系在腰间,滑溜索到河对岸。这样的生活,当地人过了许久。
  当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个“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6月30日,驾驶员杨保安开着乡村客运“小黄车”驶入该村,这个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交通畅,百业兴。2020年,布拖县成功脱贫“摘帽”,8.2万余名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由此开启。

产业为炬
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实现摆脱贫困的历史性跨越后,布拖人民开始寻找致富之路的“火把”。
  2018年,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种薯繁育专家王西瑶带着团队,手捧瓶瓶罐罐,在土地里挑选培育布拖乌洋芋(马铃薯)。4年时光,他们将乌洋芋产量提高了30%,还繁育出“中国芯”的马铃薯种子,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振兴,布拖有了照亮小康路的“火炬”。
  在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绿色泡沫板、黑色的喷嘴、蓝色的管子,1900万粒马铃薯原原种从小孔繁育,实现马铃薯种薯更新换代,帮助农户年增产增收2.1亿元以上。
  同样在这里培育成功的还有310亩试验蓝莓。如今,在布拖县拖觉镇高原蓝莓种植园,大规模的蓝莓基地已初步建成。
  现在的布拖大地上,500亩附子、川续断等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穿着裙子”的黑绵羊规模化养殖,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布拖正高举产业火炬,追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生态为基
筑起绿色崛起之局

  金沙江畔,丰沛的长江源水孕育了位于布拖县的四川第二大天然湿地——乐安湿地。
  但多年前的乐安湿地,曾上演过一场激烈的“人鸟夺食大战”。20世纪60年代,当地群众为了填饱肚子,扛起锄头将湿地变粮田。
  2001年,四川乐安黑鹳自然保护区成立,一切发生了转机。从空中俯瞰,地上的井字痕开始变淡,水质变得清澈,黑鹳重新飞回,同时归来的还有黑颈鹤、红隼等鸟类。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冬天,在乐安湿地栖息的黑鹳近40只。
  数据更能展现布拖生态保护的决心,截至2021年底,当地实施天然草原改良3万亩、退化林修复1.3万亩、人工种草生态修复1万亩。
  布拖,正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添砖加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罗石芊 周翼
  参考文献:四川省布拖县志编纂委员会.布拖县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