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稠画像。
隋炀帝杨广的影视形象。
□贾登荣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涌现出大量的“大国工匠”。他们用自己的高超技艺,设计制造出许多用于农耕、采矿、军事、装饰等方面的机械、器物,为人们带来了生产、生活之便。成都人何稠,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何稠(约公元543年—620年),字桂林,益州(今成都)郫县人。从何稠的人生轨迹看,他大概出生于南北朝时的后梁武帝大同九年,死于唐高祖武德三年,一生经历了后梁、北周、隋、唐等王朝。《隋书何稠传》称他:“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何稠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只好投奔在后梁为官 的 叔 父 何妥。在叔父的教诲下,心灵手巧的何稠很快就学会了雕琢玉器、裁剪服装等手艺。何稠十岁左右,后梁被西魏灭亡,他便跟随叔父来到了当时北周的都城——长安。没过多久,他进入王宫,从事宫服、饰物制作等方面的工作。何稠有幸在王宫中“博览古图,多识旧物”,然后自己加以革新,制作出一件又一件让世人称道的器物。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将皇位禅让于丞相杨坚,隋王朝建立。在隋王朝存续的37年间,何稠天才般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最终成为一位拥有多项发明的能工巧匠,扬名天下。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王朝8年后的公元589年,南下灭掉陈朝,一统中华,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割据分裂局面。统一后的中国,很快就有各国使者带着礼物,前来长安(今西安)朝觐。波斯(今伊朗)王国就是其中之一。在波斯使者敬献的礼物中,有一件金丝织锦袍,杨坚见后爱不释手。他下达一纸诏令,要求何稠也要制作一件金丝织锦袍。何稠昼夜加班,很快就制作完成。当何稠把自己仿制的金丝织锦袍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纷纷称赞说:“逾所献者。”也就是说,其质量、样式比波斯献的原物还要精美。
当然,让何稠真正声名雀起的,还是他复活了失传的琉璃工艺!
“琉璃”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取“流光陆离”之意。我国的琉璃,最先是汉末时由西域匠人带入中原,其制作技艺也渐渐为华夏匠人所掌握。晶莹剔透的琉璃瓦,慢慢成为皇宫建筑不可或缺之物。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乱,琉璃这个工艺却突然失传了。
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去世,其子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杨广定都长安重建宫殿时,提出要沿袭旧王室的格局,用琉璃瓦来打造自己的宫殿。而当时琉璃制作技艺失传,杨广只好从西域国家进口琉璃,但价格极其昂贵。朝廷把研制琉璃瓦的重任交给了何稠。
何稠在遭遇几次失败后,千里迢迢来到江西景德镇。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与走访窑工师傅,最后采办回一批烧造“绿瓷”的瓷土,在吸取制瓷经验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终于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成功地造出了轻薄、晶莹的琉璃瓦,使我国琉璃生产技术从此得以恢复。接着,何稠又吸收西亚琉璃技术,展开对琉璃器皿等装饰品的研制,很快,就烧制出大量的类似于玻璃一般透明的琉璃器皿,充实到皇宫中。
何稠究竟是用“绿瓷”以假乱真,还是真正烧制出货真价实的琉璃,人们还存在一些分歧。史书上说,何稠制作的琉璃“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就因为这句话,不少人便认为何稠只是用“绿瓷”来冒充琉璃,并没有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琉璃。然而,当下不少学者却认为,史书的记载不一定可靠。隋唐时期,古人对这两种物质的特征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分辨。“瓷”是在高温条件下于胎面施釉烧成的器物:“琉璃”则为无胎透明体。“瓷”最早见于文献,是魏晋时代潘岳的《笙赋》:“披黄苞以授甘,似缥瓷以酌霻。”这里的“缥瓷”,即指器表施有青白釉或黄釉的早期青瓷。而“琉璃”“壁琉璃”“绿琉璃”等名称,在《汉书·西域传》中即有出现,直到唐代以后才开始多称为玻璃。所以,古人绝不会将“瓷”与“琉璃”混为一谈。如《北史》《隋书》中将“琉璃”和“绿瓷”相提并论,便是一个证明。隋朝时,出现西亚琉璃器输入增多的现象,聪慧过人的何稠肯定能够吸取西方钠钙琉璃技术,并制成成熟的琉璃器皿。西安郊区曾出土隋代13件琉璃器件,形制绝大部分模仿中国瓷器的传统形式,但在成分上有的已类似钠钙玻璃。从这一点足可以证明,何稠是真正复活了琉璃工艺,且让它从此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
从史书的记载看,何稠不但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而且是位善于审时度势的吏治人才。
《隋书·何稠传》记载说,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末期,大概是公元599年左右,桂州(今广西桂林)等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李光仕“聚众为乱”,中华大地又燃战火。何稠接到诏令,率军前往“讨之”。当军队行进到离桂州不远处的衡岭时,何稠让部队驻扎下来,派人去招降叛军小部落的首领。经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小部落的首领莫崇解甲投降了,被桂州长史王文同捆缚到何稠的住处。何稠对莫崇说:“州县的官吏们不善于体恤百姓,从而引发了叛乱,这不是你莫崇的罪过。”说罢,让手下为莫崇解绑,设酒宴款待后将其释放。莫崇非常高兴,回去后再不设防备。其实,何稠使用的是障眼法。他知道,一个莫崇投降,不代表所有部落首领都心悦诚服。到了五更天,何稠亲自率兵,偷袭整个部落 ,将所有参与叛乱的首领们一并擒拿。看到何稠用兵神勇,加入叛乱行列的象州(今广西象州县)刺史杜条辽、罗州(今广东廉江)刺史庞靖等相继归降。何稠又分遣地方官带兵征讨反叛的建州(今福建闽北)罗寿和罗州(今广东廉江)李大檀。
加入叛乱行列的钦州(今广西钦州)刺史宁猛力来到何稠驻地,请求入朝请罪。面见何稠之后,宁猛力提出要回一趟钦州,何稠同意了,并相约这年约八九月间在京城相见。完成平叛任务后,何稠回京复命。不过,杨坚却极不高兴。因为宁猛力没有按约定时间来京城。过了不久,传来宁猛力去世的消息,杨坚对何稠说:“你不将宁猛力带来,现在他死了;还不知继任者会不会归顺朝廷。”何稠说:“猛力既然与臣相约,肯定不会爽约的;即使自己死去,也会让儿子入京来侍奉皇上。”果然,宁猛力在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长真说:“我和皇上的使者有约,不可失信。你把我埋葬后,就要立即上路赴京。”长真一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就前来长安。杨坚非常高兴地说:“何稠降伏人的本领,果然高明!”于是,对何稠“勋授开府”。即给予何稠升官授勋,并让他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办公。这在中国古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何稠一生留给后世最伟大的遗产,除了琉璃工艺,就应该是他建造的行殿——六合城与辽河浮桥。
所谓行殿,其实就是可以移动的宫殿;六合城是何稠创制的行殿的名称。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广北巡长城,何稠为此设计建造出行殿——“六合城”。整座六合城占地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城中还安装了名叫“击警”的自动报警装置,以及可以转向的机弩,能够自动瞄准发射。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率军亲征辽东。出发之前,为了战时需要,领右屯卫将军之衔的何稠又对“六合城”进行了升级:增加了一套能够折叠运输、现场展开组装的活动城墙,而城堡的规模也更大了,据说周长达8里之多。
杨广率军来到辽河畔时,高丽兵在河对岸筑城抗御。杨广于是命令工部尚书宇文恺预造三道浮桥,以供渡河。不想,这些浮桥放入水中后竟短了一丈多,隋兵悬在河中,高丽兵趁机冲过来,隋兵伤亡惨重。心急火燎的杨广临时召唤何稠担任浮桥的建造工作。何稠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造成一座宽敞的新桥。隋军踏着这浮桥,顺利地渡过辽河,杀了高丽军一个措手不及,高丽军败退到辽东城(今辽宁辽阳)。
为了进一步威吓高丽人,杨广又下令,在夜间将何稠设计制造的“六合城”行殿安装出来。第二天清晨,高丽人猛然发现,隋军一夜间居然建成了一座高大的城池,以为有神人相助,于是只得宣布投降归顺。
建造六合城与辽河浮桥,让何稠能工巧匠的名声远播。这一年,何稠也被加授“金紫光禄大夫”。
作为大国工匠的何稠,也干过一件让他英名染污点的事情。那就是,迎合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荒淫无耻的腐朽生活,建造了“任意车”。
隋炀帝杨广上位之初,雄心勃勃,锐意改革。他兴建了东都洛阳,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创设了进士科,使科举制初见雏形;在经济上对均田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奴婢、牛授田,同时,取消了豪强的经济特权,从经济上打击士族。这些改革措施,让隋王朝显得朝气蓬勃,面目一新。在这样的情势下,隋炀帝飘飘然,渐渐找不到北了。他大兴土木,宴游无度,徭役苛重,很快就葬送了这个新兴的王朝。
杨广荒淫好色,人人皆知。何稠居然干了一件让人们意想不到、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向杨广献了一辆车,供其享乐。得到这辆车后,杨广甚是欣喜,第二日便赏赐给何稠若干金银。后来,何稠又制作出一辆上下转动,能够爬坡上坎的“转关车”,献给杨广。杨广将“转关车”更名为“任意车”,供自己天天淫乐享受。何稠自然也得到回报,官职再一次得到提升。
纵观何稠一生的所作所为,他留下的那些器物、技艺、建筑,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所以,尽管何稠干过造“任意车”这样的蠢事,但瑕不掩瑜,在大国工匠的名册中,仍然会有他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