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要闻

资阳方特文旅项目开工 力争2024年底建成

华西都市报2022-11-16 04:41:23.0要闻

  11月15日,资阳方特文旅项目开工仪式在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举行。这是一座以中华传统文化、四川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熊出没”水上运动基地、“熊出没”主题酒店,将大量综合运用AR、VR、球幕、巨幕等行业前沿科技。该项目力争2024年底建成。
  传统文化遇到现代科技会擦出怎样的文旅火花?该项目为何会落地资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项目现场寻找答案。

开工
传统文化和科技融合
建设内容包括三部分

  当日上午10时许,随着现场开工令的发布,几十台作业车辆、设备轰鸣声响起,标志着资阳方特文旅项目正式开工,为当地打造展示巴蜀文化和本地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按下了“加速键”。
  这是一个什么项目?
  “这是我们与资阳市政府共同投资打造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华强方特集团总裁刘道强说,资阳方特文旅项目位于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建设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熊出没”水上运动基地、“熊出没”主题酒店。
  该项目依托方特集团的文旅项目创意、设计、运营实力,大量综合运用AR、VR、球幕、巨幕等行业前沿科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阳及巴蜀特色文化、方特旗下动漫IP有机融合,涵盖文化教育、沉浸式体验、互动巡游、文艺展示、水上运动、旅游综合服务等业态。
  记者在现场的展板上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儒、释、道”文化精华、以巴蜀特色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诗词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融入创意和科技,为广大游客描绘出一幅异彩纷呈、恢宏神奇的东方画卷。

背后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当地文化源远流长

  该项目为何会落地资阳?“资阳市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浓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这是刘道强给出的答案。
  记者注意到,项目选址地旁边,正是在建的轨道交通资阳线。该线路起于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福田站,止于成渝高铁资阳北站,共设置7座车站,其中临空经济区站距资阳方特文旅项目仅2公里左右。
  “这里的交通非常便捷。”资阳临空经济区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局长王超说,除了轨道交通资阳线,该项目附近还有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成资渝高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资阳高铁西站,都非常有利于客流量的集散。
  此外,王超还提到,资阳临空经济区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仅12公里,依托机场布局这一文旅项目,更是瞄准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川的游客,“力争将该项目建设成游客入川后的打卡第一站,或离开时最后一个打卡地。”
  除了交通便捷,资阳的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35000年前,古老的“资阳人”拥江而居,镌刻了“蜀人原乡”的文明注脚。境内出土的汉代最大青铜车马,被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现存10万余尊,彰显唐宋风韵,安岳也被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称号。
  此外,资阳人才辈出,东周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经学家董钧、北宋大理学家陈抟、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等历史名人和陈毅元帅、著名作家邵子南等现代英杰,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

利用
力争2024年底建成
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区

  该项目正式开工后,资阳还有哪些思考?
  “这是一个具有带动性、引爆性的重大文旅项目。”资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李炜说,该项目落地投运后,将为资阳带来巨大的客流量,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进入全省文旅产业第一方阵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将从5个方面发力,做好游客的引流,带动二次消费。”李炜说,资阳将锁定“科技+文化”这个主题,协同配合推动项目建设,力争在2024年年底建成。同时,按照差异性、互补型的要求,瞄准全国头部文旅企业,积极招引有专业特长、有成功案例,自带IP的国内企业,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区。丰富方特项目周边业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研学旅游、休闲娱乐、演艺等方面业态,增强游客的消费体验。布局“方特+”旅游线路,与当地石刻艺术、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结合,丰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此外,我们也将以该项目为契机,补齐要素短板,推进全市的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李炜说。
  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资阳方特文旅项目从签约落地到正式开工,创造了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新的“资阳速度”,这也是资阳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资阳全市新签约引进项目144个、投资额603.7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99个、358.53亿元,投资额占比59.39%;全市新开工招商项目96个、投资额653.5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62个、投资额183.2亿元,占比31.03%,新投产招商项目35个、投资额76.93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25个、投资额49.72亿元,占比64.63%。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