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南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如此有趣、有效,她是怎么做到的?经历了怎样的修炼过程?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张一南。
封面新闻:你的书能帮助人想通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和道理。比如书中提到“唐型王朝”“宋型王朝”。提到巫师、士、知识分子其实是同一类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书中对“庶人”“寒素”“士族”等概念的提炼和解析也很精准。在学习、阅读方法上,你有怎样的心得体会?是怎么做到将古今知识融会贯通的?
张一南:其实我小时候像韩愈说的那样,“非三代之书不敢观”,并没有接触什么流行的东西。但是,我对那种“俗”的东西,也是有向往的。我接触流行歌曲的契机是,一个师姐跟我说:“你也要关心一下现在的这些民间乐府。”我从此就像开悟了一样。每一代文人都会关心当时的民间乐府,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因为开始听流行歌曲的时候已经有一点知识了,所以不会真的从“民间”的角度去听,而是有我自己欣赏的角度。《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学会听戏的过程很真实。她最初跟着她那个翰林父亲,是没有听过戏的。后来到贾府,认识了很多跟翰林府不一样的人,开始学会理解这些人。后来得到宝玉的“安利”,开始意识到“戏里也有好文章”。后来对戏文甚至熟到了可以脱口而出的地步。但是她听戏,始终还是听“好文章”。宝钗就跟她不同,宝钗是从小听戏的,所以她反而理解不到黛玉的境界,宝钗就是把戏当戏听的。黛玉听戏,也是一种“后进于礼乐”吧。
封面新闻: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在学术圈工作的同时,开始面向大众做知识普及工作,将象牙塔的智慧对普通人进行输送。作为其中一员,你有怎样的心得?
张一南:我一直都有一种兴趣,怎样把我学会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让别人更方便地掌握。我本来不是那种对普及有兴趣的人,我以前认为,能被教会的只是少数人。但我没想到,在北大课堂上的这些讲义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也让我反思:千万不能看不起今天的读者。今天的读者是在一个非常好的社会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更有兴趣探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我愿意为想成为更美好的人写作。我这个人是很骄傲的,读者们看得起我,我就会拿出更多的精力为读者们写作。中 华文化史上的每一次文化下移,都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一次机会。孔子赶上一次,韩愈赶上一次,王阳明赶上一次,我认为我们今天也是一次。所谓文化下移,就是原来不关心文化的一个群体,开始关心文化了。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更多的人有精力关注文化了。这些人对文化有兴趣,但以往对文化缺乏了解,这就需要对文化有了解的人写书、讲学,告诉大家文化是什么样的。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吴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