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语言桥集团创始人朱宪超
“我是2000年开始创业的,一直在做语言翻译服务行业,在这条路上已坚持了20年。”作为一个创业“老兵”,朱宪超说,20年的坚持,让成都语言桥集团(简称语言桥)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
作为语言桥的创始人,朱宪超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但他却没有一丝疲惫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他饶有兴趣地回忆了创业历程。
“其实最初没想过做翻译产业,只是觉得做外贸很有前途,后来发现,做外贸首先得会外语,就这样,我开始备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朱宪超回忆说,他大专读的是机械专业,研究生学的是外语,从一个机械专业大专生到外语专业研究生,他用了5年。
没有多少人能为考研目标坚持5年。“当年,从大专到研究生的跨度很大,尤其是从机械专业的大专生到外语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补很多课程,所以很多人坚持不了,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考了5年,最终如愿以偿。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从这以后,我不再畏惧任何困难。”朱宪超说。
任何一件艰难的事情做成功,都会带来极大的收获,朱宪超说,5年考研,就是凭借着“一根筋”的精神,后来也成了语言桥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实际上,真正进入翻译行业创业,离不开当时的政策红利。”朱宪超说:“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成都召开了很多对接外企的会议,同时也有很多外企想来成都投资,但当时翻译人才稀缺,尤其是专业翻译类人才,这让很多国内公司和外企的沟通出现了很大问题,很多企业只能寻求各大高校的老师帮忙翻译。当时我参加了一些会议,看到了翻译行业的潜力,就萌生了进入翻译行业,让更多中外企业能够顺利、准确交流的想法。”
时来天地皆同力,对翻译行业的利好不单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加入WTO吸引了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接轨,这就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但在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翻译人才都十分稀缺。如今回过头来看,我们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也成就了当时快速发展的翻译赛道。”朱宪超说。
回想起创业经历,朱宪超说:“最初,我们3个同学成为创业伙伴,一边找业务,一边做翻译。后来随着业务量的逐渐增加,我们便开始找师兄师弟来做,再后来从用一些兼职人员到招聘专职译员,最终语言桥成为一个基础部门齐全的公司。”
先发优势总能给企业带来很大收益,创业仅两年,语言桥就启动了收购计划。2002年,为了打开重庆市场,语言桥盯上了一家重庆翻译公司。经过谈判收购,2003年,语言桥有了第一家分公司。
朱宪超说,虽然从业务来说,重庆分公司不一定有多亮眼,但是第一次收购,第一次成立分公司,第一次走出成都,还是让当时的语言桥业务迈出了一大步,也为语言桥走向全国打下了基础和经验。
随后,语言桥凭借在语言翻译服务上积累的人员、语料等优势,打造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性服务公共平台。
对于未来,朱宪超说,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同时,积极准备上市,希望通过资本的助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为语言桥自身以及所服务的企业提供更多海外支撑,使其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翻译公司。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