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四川

谋局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要“示范”什么?

华西都市报2022-03-18 03:35:51.0四川

雪山成为常驻成都的背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成都三道堰水乡。

  惊蛰后,万物生。
  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将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开展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中国首个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示范”什么?
  《总体方案》开篇即明确,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中,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事实上,于成都而言,从首次提出、市级试点、省级保障,再到国务院批复同意,4年时间,在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升级中,城市的局部变化正串点成面、叠加起势、顺应时代,清晰指向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毫无疑问,“示范区”昭示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蕴含着这座公园城市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理想,在谋划城市绿色新格局中,持续提升城市活力和幸福感,以及不断强大的城市管制能力和经济发展韧性。
  3月的成都,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公园城市,正在当下。

“示范区”的“里子”

  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先要解答的,是何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城市发展逻辑。
  3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回答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具体如何支持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问题时表示,城市建设既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要聚焦到如何持续为城市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对此,《总体方案》给出了更具体的答案。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创造宜居美好生活、营造宜业优良环境、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对于成都使命的概括,涵盖了城市环境品质、民生福祉、经济活力、治理效能等多个领域。
  若从这些任务倒推至问题,很明显,公园城市建设,是破解大城市发展瓶颈,实现都市圈共同发展、自然生态空间和政治经济空间尺度重组的重要途径。
  若是浓缩成一句话,便是对“人”的长久关注。
  于成都而言,在成为公园城市的首倡地之前,这里徜徉在以人为本的城市风景中,已经精准迈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一大步”。
  “大”是格局之大,气势之雄,有着一座城市在时代潮流中崛起的坚定。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上半场”,成都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空间跨越,那是烟火人间3000年的千年之变。
  有“大”之深广博大,也有“小”之细水长流。在整个中国都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后,面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命题,成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这被视作是城市价值的新跨越,承载着向世界讲述城市幸福生活新样本的期冀。
  大计划,小生活;大视野,微镜头。抛开每个人都可感可触不断增加的“绿色福利”,单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仅以成都锦城公园为例,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专家刘勤初步估算,每年生态服务价值约为269亿元,“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也就是说总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以上。”
  如今,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的打造逻辑,被《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为,要根据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点,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
  而成都的使命,远远不止于此。

公园城市的“朋友圈”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麒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公园城市标准化发展指数创新研究的建议,希望能推动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成果。
  ——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这也是国务院批复中提及的成都使命。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看来,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都形成初步成果。
  时间拨回到2021年。初夏时节,青岛市市长赵豪志带队,率青岛党政考察团赴蓉,多处走访后,青岛相关领导坦言,“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逻辑,同时创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发展理念,值得学习。”
  此后,长沙市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郑建新率团赴蓉,专题考察学习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他指出,要深入学习成都经验,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让TOD开发重塑城市空间形态;要充分借鉴成都“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实施”的理念,高水平重构城市规划。
  事实上,据报道,仅去年夏天,上海、青岛、绵阳、长沙、陇南等多个城市,派出多批党政代表团赴蓉考察,其共同主题就是公园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波考察学习成都的热潮中,上海最为热情。从2021年5月到7月,上海市奉贤区、普陀区的党政代表团先后来到成都学习考察。同年7月,上海提出,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
  毫无疑问,公园城市“朋友圈”扩大的背后,有着所有城市都亟待破局的命题。
  “‘公园城市’不仅是社会主义城市生态文明的探索路径,而且为世界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北京大学博士黄敏在其研究论文中指出,“公园城市”建设通过多重社会空间的生产、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重组和叠加,将生态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生活空间有序融合,在横向和纵向关系中形成立体的空间网络和结构,生产出以社会生态观为价值导向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提供了摆脱工业城市发展困境,修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新陈代谢裂缝的可能性路径。
  2020年9月30日,成都申办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获一次性全票通过。联合国人居署全球解决方案司司长拉夫·塔兹的视频致辞似乎预兆着什么,如他所言,公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必将使成都承载更多的绿色价值和全球目光。

面向未来的“理想之城”

  任何价值,意义的体现依然在于被感知。
  3月16日,就在《总体方案》公布这天,成都芳邻路旁的河道边,有淡色沙燕的雏鸟正发出第一声啼叫。这些身材娇小的候鸟从中南半岛越冬而至,在河堤上筑巢育雏,于城市沸腾的人间烟火中安然生存。来自成都观鸟会持续6年多的观察结果初步表明,这是野生动物适应城市生存的又一案例。
  终归,一座理想城市,不仅是标志性建筑物的容器,更是一个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生态系统,而所有的理念、路径、探索、实践,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更好相处。
  面向未来的理想之城,成都依然在路上。
  就在《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发布后不久,2月15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正式启动。全市首批启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25个。
  这是在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的相融合,而公园形态的外延早已延展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在以青山绿道蓝网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中,“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让城市推门见绿;已启动的50个成片更新重点项目,惠及居民50多万户,这是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尺度……毫无疑问,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绝不是公园的建设叠加,而是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对于2100多万成都人而言,我的城,我的家,其中也有我的期盼和参与。
  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市民的声音从不同渠道汇总:公园城市应该是怎样的?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每一条留言的背后都是一份对于城市的热爱。基层治理的新路子也在被蹚出来。例如,在天府新区安公社区,社区图书馆潜溪书院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来自于由退休职工、家庭主妇和学生组成的60名志愿者。除此之外,社区已经有超2000名注册志愿者参与到社区交通管理、垃圾分类等日常中。
  更多的变化,在润物无声里。
  那是习惯了在城市里看见雪山,在绿道上跑步,是成都都市圈之间着力构建的1小时交通圈,是西博会、世警会,还有接下来大运会、世园会的“大场面”,在这里,为了梦想日夜奋斗的人,也能在夜市或者小食摊的烟火气中长歌欢笑;带着项目寻找机遇一路颠簸的人,也能在某个瞬间,就眼波流转迎面撞进四季晚风之中……
  如是这般,在成都,幸福早已具化为实现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家国情怀,更是深刻融入到所有人的奋斗和梦想中,成为力量之源。根据《总体方案》,到2025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可以预见的是,成都能“示范”的探索,还将持续更新。
  一切,都值得期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