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三粗的赵娥亲形象。
《古今贤女绣像》中纤细柔弱的赵娥亲形象。
公元179年,汉灵帝光和二年,东汉王朝表面上风平浪静,搅乱天下的黄巾之乱还是五年之后的事。这一年二月上旬的一天,光天化日之下,禄福县(今属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官驿门前,李寿正要驾马车离开,却被一辆带帷幔的鹿车给堵住了。一名女子从帷幔内跳出来,扣住李寿车驾前马匹的缰绳,指着李寿大骂起来。李寿认得这名女子,是同县赵君安之女——自己的冤家对头。
十几年前,凶恶的李寿横行乡里,杀了一名叫赵君安(《三国志》作赵安)的男子。赵君安膝下有一女三男,长女正是前文所说拦下李寿车驾的女子,名叫赵娥亲(《三国志》和《后汉书》作赵娥),她嫁给邻县表氏县(今属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庞子夏为妻,也称庞娥亲。父亲被害后,赵娥亲姐弟四人都想为父亲报仇,奈何恶霸李寿一直戒备森严,赵家姐弟并没有找到合适机会。后来,一场瘟疫席卷当地,赵娥亲的三个弟弟相继染疫去世。亲者痛仇者快,李寿听闻大喜,摆酒设宴,和李氏宗亲一同庆祝仇家之丧,还大言不惭地说:“赵家男丁死绝了,只剩下一个弱女子,我再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了。”李寿从此放松了戒备。
赵娥亲的儿子庞淯出行在外,听说了李寿的话,回家告诉了母亲。赵娥亲本来还沉浸在三个弟弟去世的伤痛中,听到李寿以自家丧事为喜事,又说出那种气焰嚣张的话,顿时伤痛、羞辱和激愤多种情绪夹杂而来,她不禁怆然泪下,心中复仇的夙愿,如星星之火浇灌了烈酒,再次熊熊燃烧起来。她对天地立誓:李寿,别高兴太早,也别自以为可以侥幸逃脱。我赵娥亲虽是女流,但顶天立地,为了我的父亲、三个弟弟,誓要手刃了你。
赵娥亲悄悄买了几把名家锻造的刀剑,平日长刀短剑随身携带,志在报仇雪恨。赵李两家的仇怨,在当地尽人皆知。李寿听闻赵娥亲的誓言后,提高了警惕,出行也乘马带刀,乡人见了他更加害怕,都避得远远的。赵娥亲自然也没能找到机会接近仇人。
邻居徐氏妇担心赵娥亲大仇没报反而被仇人所害,多次劝阻她不要再寻仇了。徐氏妇说:“李寿,再怎么说也是男子,本来平日凶恶惯了,如今又加强了防备,你一个弱女子,虽然有复仇的决心,毕竟男女强弱力量悬殊,哪一天你们遇上了,恐怕你复仇不成,反而被害,到时你赵家就真的绝户了。希望你再仔细考虑轻举妄动带来的后果,为了赵家一脉,为了你的孩子,也应该多想一想,这仇是否值得去报。”
赵娥亲答道:“父母之仇,不同天地,不共日月。李寿不死,我偷生苟活在世间又有什么意义?如今虽然我三个弟弟早已死去,赵家无一男儿,但只要我还活着,报父仇就不会借别人之手。”
多年来,赵娥亲虽然一直没能报杀父之仇,但她报仇的决心只增未减。每天夜里,她都会习惯地拿出刀剑来磨一磨,既是要保持刀锋锐利,也是要磨砺自己百折不挠的复仇决心。她握着手中之刀,时而扼腕长叹,时而悲伤流涕。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不仅邻居嘲笑她,就连庞家人也觉得她痴心妄想,像个疯婆子。赵娥亲索性就如同疯婆子一样,不再打理家里的事,整天乘着一辆鹿车跟踪李寿。她还挥舞着长刀,对家人、邻居说:“你们笑我,竟以为我一个弱女子不能复仇。我就要让你们看看,到底能不能。”
十几年后,赵娥亲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李寿认得马车前骂自己的女子正是赵娥亲,他当天没带护卫,心里缺少了底气,勒马打算回走。赵娥亲见李寿想逃,举起长刀就砍,却砍到了拉车的马。马受伤仰天嘶鸣,奋蹄乱跳,将马车上的李寿颠到了路边沟壑中。赵娥亲跟上来劈头就砍,李寿虽被砍伤,但并未死,挣扎着躲闪。慌乱中,赵娥亲一刀砍在了树上,啪的一声将刀折成了两段。
赵娥亲扔掉手中断刃,又上前抢夺李寿的佩刀。李寿倒在地上,瞪大眼睛怒视着赵娥亲。这个精壮、凶恶的男子,这时更多的却是害怕,他大声呼救,一边护着刀,一边往后挪动带伤的身躯,在赵娥亲扑上来前跳了起来。他想抽刀,赵娥亲已经挺身贴近。赵娥亲左手抵着李寿的额头,右手手肘撞击他的喉咙,李寿拼死抵抗,两人反复较量,最后李寿终因刀伤在身,被赵娥亲制服。赵娥亲拔出李寿的佩刀,手刃了他,报了杀父之仇。
赵娥亲后来到官衙自首。可能是打斗中耗费了太多力气,也可能是终于放下十余年的重负,她步态缓慢,内心平静,面不改色,等待着有司判决。禄福县长尹嘉听了赵娥亲所述犯案缘由,随即解下官印,表示就算丢掉乌纱帽,也要保她无罪。赵娥亲却说:“舍身报仇,是我为人子女该做的事,审案判刑,是你在职为官的职责。我不能贪生怕死,就乱了法纪。”
乡人听说赵娥亲杀了李寿去自首,都赶来求情,县衙前被堵得水泄不通。对赵娥亲的行为,有人为她大仇得报高兴,也有人为她将受到的惩处而悲伤。县尉不敢公然释放她,就私下让她逃走,找个地方藏起来。没想到赵娥亲却大声抗议:“我从没想过为了逃过一死,而破坏法律。如今大仇已雪,罪该受死,乞求以死谢罪,保全国家律法威严。就算万死,我也完全满足无憾了,不敢贪生辜负了贤明的县长和圣明的朝廷。”
县尉不听,坚持要私下放了赵娥亲。赵娥亲却说:“我一个妇人,虽然身份卑微,也知道朝廷律法。杀人之罪,法律不容,既然犯了,就不会逃避。请求一死,当众处刑,严肃法纪,这就是我真实的心愿。”县尉见赵娥亲面无惧色、声音洪亮,知道她毫不畏死,难以劝解,就强制将她送回了家。
赵娥亲的事迹不胫而走,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向朝廷上表,嘉奖赵娥亲刚烈节义,又为她刊石立碑,显耀乡里。天下之人听说赵娥亲的事迹,无不赞扬她的高义。太常张奂听闻后,送来束帛二十匹慰问,黄门侍郎梁宽专门为她作传。魏晋时期的大学者皇甫谧在写《列女传》时,称赞赵娥亲:父母之仇,不与共天地,盖男子之所为也。而娥亲以女弱之微,念父辱之酷痛,感仇党之凶言,奋剑仇颈,人马俱摧,塞亡父之怨魂,雪三弟之永恨,近古已来,未之有也。诗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娥亲之谓也。
赵娥亲的儿子庞淯,子承母志,有节义之名。庞淯起初以凉州从事身份,代理破羌县(在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县长,遇到武威太守张猛叛乱,杀掉凉州刺史邯郸商,张猛还下令:敢有来为邯郸商吊丧的人,杀无赦。庞淯听说后,弃官而去,星夜赶来为邯郸商号哭吊丧,又怀揣匕首,去见张猛,想趁机刺杀。不过刺杀并未成功,而张猛也赞赏庞淯是一位义士,庞淯由此以忠烈闻名。
酒泉太守徐揖请庞淯做了太守主簿,后来酒泉黄昂叛乱,城池被围,庞淯趁夜冒死突围,向张掖、敦煌二郡求援。起初,两郡太守怀疑是酒泉郡别有阴谋,未肯发兵,庞淯急得要拔剑自刎,他的忠义打动了两位太守,于是派兵救援。但庞淯领的救兵还未赶到,酒泉已被攻陷,太守徐揖遇害。庞淯又为徐太守操办了后事,扶灵送返故乡,并守丧三年才回来。
曹操听闻庞淯的事迹后,征召他做了手下属官。魏文帝登基后,庞淯官拜驸马都尉,迁任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后来又升迁中散大夫。庞淯死后,儿子庞曾继承了爵位。朝廷为表彰赵娥亲、庞淯母子的节操品行,令酒泉当地画母子仪像,作铭文赞颂,挂于厅壁。
赵娥亲的事迹,类似于太史公笔下的刺客、游侠,赵娥亲的行为,体现了全体民众对社会正义的强烈诉求。而赵娥亲在雪仇后,维护法治尊严(“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乞就刑戮,陨身朝巿,肃明王法”)的态度和举动,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动容。也正因如此,魏晋文学家傅玄仿照曹魏诗人左延年《秦女休行》,作诗称颂赵娥亲为父报仇的事迹:庞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