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要闻

种下酸柠檬村民过上了“甜日子”

华西都市报2021-07-29 03:01:40.0要闻

▲隆恩村综合体。

◀村民正在给柠檬套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大暑节气过后,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村民苏明德更忙了,每天天一亮,他便到当地百亩柠檬园开始一天的劳作。
  隆恩村是当地最偏远的村落,十多年前,因交通不便,当地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大部分村民只能外出务工。2010年,当地发动原在新疆办企业的阳怀安回乡创办隆恩农业开发公司,租下600多亩地种柠檬,并带动3个组48户群众种柠檬300余亩。随后几年,当地村民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方式,腰包逐渐鼓起来了。
  同时,随着安岳大道的建成投用,隆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进了统一修建的新居,便利的路网通达家门口,道路两旁还种植了各种树木,一幅美丽乡村蓝图正徐徐展开。

酸柠檬探路
最偏远的村有了新方向

  7月26日,安岳最高气温达到33℃,位于隆恩村的柠檬园里,苏明德和不少村民正忙着给柠檬套袋,这是柠檬变黄的秘密。“青柠檬变黄大概还需要一个月。”苏明德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给柠檬穿上“外套”。
  这是一年最热的时候,也是苏明德收入较高的时候,“差不多每天能套6000多个袋子,按一个0.035元计件,一天能挣200多元。”今年72岁的苏明德身体硬朗,谈及在这个年龄还能挣钱,他首先提到的是柠檬。
  过去,隆恩村是文化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因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全靠走路,“以前村里连水泥路都没得。”和大多数人一样,苏明德曾选择外出务工,村上不少土地也因此撂荒。
  变化从2010年开始,隆恩村动员在新疆办企业的阳怀安回乡创办隆恩农业开发公司,租下600多亩地种柠檬。
  “当时选择种柠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隆恩村党支部书记刘艳英说,安岳被誉为“中国柠檬之乡”,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当地成熟的种植技术及销售渠道,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最终带动3个社48户村民种植柠檬300多亩,“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也是因为种柠檬修起来的。”
  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方式,村民收入增多了。“土地租金加上务工收入,一年差不多有近3万元。”苏明德伸出3根手指比划着。
  不止苏明德,此前在浙江务工的罗文芬也回到了家乡。她说:“虽然园区务工的收入比外面低一些,但能照顾到家庭。”
  2020年,隆恩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

村民住进“小别墅”
未来着手连片振兴

  如果说柠檬让隆恩村找到了出路,那渝蓉高速的连接线——安岳大道的修建,则让这个村发生了巨变。
  每天晚饭后,今年59岁的村民全云国总爱在家里唱上两嗓子,几年前儿子就为他买了专业的音响设备。“我唱得不好,只是一个爱好,但在以前,这肯定是不敢想象的。”他说。
  全云国的家位于隆恩村新村综合体,一栋2层的“小别墅”,与其他村民并排修建,房前屋后栽种着蔬菜和花草。“以前的房子是石木结构,出行也不方便。”他说。
  据了解,隆恩村综合体位于该村原4、5、6组,主要安置对象为安岳大道征地拆迁户,共122户。该综合体占地面积180亩,2013年开始修建,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共修建农房96幢,现有住户96户367人。
  除住房外,综合体内还建有村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公厕、康养中心、停车位。在综合体闲置土地内,已通过栽种桃李和池塘养鱼发展村集体经济78亩。同时,便捷的路网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村民可直接坐公交车去县城。
  如今,漫步隆恩村,这里已从过去的“出门都是草,路都看不见”变为人和家美的“省级四好村”,2019年获评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隆恩村未来是什么样的,引人期待。
  据悉,文化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轴”,以宝森农林旅游区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新“一核四联”举措,推进连片发展、同步振兴,着力建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
  “四联指的我们村和周边的白坪村、燕桥村、新回村。”刘艳英说,四个村支部一起商量,从生态、产业、人才以及乡风文明等方面共同抓、共同管,着手连片振兴。其中,在环境方面,将参照宝森农林科技示范园4A级景区标准,联合制定干部包片、门前三包、垃圾清运等制度,组织群众改厕、绿化环境等工作,保护绿水青山。